在谈《关雎》之前,我们要先明确《诗经》这样一部诗歌总集,为什么能成为儒家的经典。
《诗经》产生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崇尚诗礼的时代,各国使臣斗智斗勇、赋诗断章,展开外交,多半是以背诵诗篇来代替直白的表达,而孔子希望引领人们通过诗来学到人伦道德方面的知识。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不学诗,无以言”。外交中,赋诗者根据场合听众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诗篇,优雅地将其诵咏出来,听者从诗句及诵咏中,理解赋诗者的心智和感情,做出得体的反应,以诗应答。如果《诗经》文义不通,就难免出现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尴尬情况。
孔子曾经整理六经作为自己讲学的教科书,这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春秋》。在今后几千年的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下,对六经的解读也自然着上了浓厚的儒家礼教色彩。
儒家提倡“礼乐教化”,《诗经》正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它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金科玉律和辅成王道的谏书。同时,诗歌也是古代统治者观民风、自考评的重要方式,经过孔子的整理、编订,《诗经》就成了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我们再看首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先生很生动地翻译了这首古诗:
水鸟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第一章描写男子遇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三章描写男子追求的过程,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第四、五章描写男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后人对这首诗的主题有着多种阐释,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否认这首诗的婚恋内容。那么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为什么以这样一首婚恋诗作为开篇呢?孔子从古诗三千多篇中选择了305篇编为《诗》,为何独选《关雎》作为首篇呢?理清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儒家的思想内涵。
早期儒家对《关雎》一诗的作用和意义评价很高,毛亨《毛诗序》、郑玄《郑诗谱》认为《关雎》作于文王之时,是歌颂后妃求淑女以配君子之德。《毛诗小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大序》云:“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简言之,《关雎》是爱情婚恋诗,在儒家重要的三纲五常文化中,夫妻关系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因此,儒家将婚姻看作是人伦之始、礼义之本,并将其置于很高的位置来对待。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诗经》为什么以《关雎》作为开篇,正所谓“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君主不但是政治领袖,还是宗族制的家长,其首要任务就是定人伦。
近代学者王晖根据新出土的文献,更加直接、有力地论证了这个观点,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孔子何以置《关雎》为《诗经》之首,早期儒家何以称之为“王道之始”,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形象地理解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内涵。
在最新出土的《孔子诗论》中,对于《关雎》的主旨,孔子有这样的论述:“《关雎》以色喻于礼”。“色”指男女爱情之事,男女婚姻是出于自然法则、人性的需要。即食“色”这种关乎人们的生死存亡、关乎有无妻子子嗣的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在早期儒家看来,其行为举动也必须合乎礼仪规范。而《关雎》五章展示的恰恰是由“好色”到反纳于礼的过程。
诗的第二章写男子苦苦追求那位自己心仪的淑女:“寤寐求之”;第三章写这位男子追求失败及失败后更强烈的思念和失眠的痛苦:“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但这位君子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转变了追求方式,亦即“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用琴瑟所弹奏的美妙音乐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寄托自己喜欢淑女的心情。由苦苦追求所爱慕的淑女返归于合乎礼仪的途径:“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用琴瑟去表达爱恋她的思慕心情,并准备用钟鼓迎娶她,使她快乐高兴。
“返纳于礼”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孔子认为“克己”便可复归于礼仪规范,《关雎》一诗正是克己而“返纳于礼”的典范,这正是孔子看重《关雎》并把它置之于《诗经》国风之首的原因。婚姻不仅是伦理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婚姻关系如此重要,那么在儒家看来男女婚姻也必须“克己复礼”,可知《关雎序》所言“后妃之德”不但确为先秦旧说,而且完全符合孔子所传《诗》学体系的伦理精神。
《诗经》中有七十多首爱情诗,大多生动活泼、情真意切,主要集中在《国风》这部分。这些爱情诗把传统社会婚姻生活中的主要问题都谈到了,从中也能窥见婚姻家庭问题在《诗经》中所占的分量。
这些爱情诗不仅体现了周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婚恋生活,更体现了周人对爱情的严肃思考,它所反映的对待婚恋的态度,成为我们民族婚恋观念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