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熟悉李白的著名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写出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展现了李白的洒脱不羁。而《少年行》中的诗句“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也体现了李白相似的独立自由的人格。那么李白这种性格的形成是受了哪些思想的影响呢?归结起来,应该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道教。李白一生修道求仙,道教是李白的主体信仰。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指出,“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首,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在李白的游历生涯中,也的确不止一次的隐居修道,并于天宝三载(744年)秋,在山东齐州紫极宫受道篆于北海高天师,成了名副其实的道士。道教讲求精神上的超尘脱俗,清净自然。李白受此影响,主张返归自然,将与自然合一作为人生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境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道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诗句,可见他十分享受名山大川等自然风光,并将自然与仙境相融合,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这一点在他的山水诗中也有较为集中的体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在这首诗里,敬亭山像李白的一个知己,山与人都流露着喜爱之情,可以说诗人以一颗宁静的心关照自然,而自然也给予诗人相同的回馈,正是达到了道家所说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地展现了李白淡泊无为、崇尚自然的志趣。李白不仅渴望自我能与自然相通:“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其二),而且将“自然”作为自己处世的原则,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李白认为“昔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李白《行路难》)。他的政治追求就是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这缘于老子的思想,《道德经·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道有衍生万物的功劳,但不恃功而傲,并且功成而退。也正是“身退”这一最终归宿的影响,李白才能在干谒受阻、仕途坎坷后洒脱释然,在面对权贵时自在逍遥,在隐居时悠然自得,而这些也是缘于道家对他的影响。
此外,庄子的思想也对李白影响很大。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是个关键的意念。庄子的“逍遥”即为无所凭借,意为主体完全超越与外物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且能进入绝对自由的状态。李白受庄子的影响,不患得患失地以名声、荣誉、自我利益为目的,并且进一步改造了《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在他的《大鹏赋》中,李白以大鹏自比:“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认为大鹏扶摇直上,超凡凌众,是自己逍遥形象的化身。受这种超越功利性的影响,李白才不会在出世与入世间焦灼徘徊。时运来临,他就“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而仕途受挫,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无论怎样,都要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除了道教,佛教也对李白的性格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从李白自号“青莲居士”就能看出,佛教认为莲花清净无染,故常用“青莲”指称和佛教有关的事物。而“居士”也是佛教在我国盛行时出现的文人雅号。佛教讲求禅意,讲求大彻大悟,要求信徒达到无我之境,以内心的平和度一切困厄,以求得解脱。“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李白《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其一)诗的意思是因为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心与水一样都是空净闲适的。一坐禅关就是一小劫,天地皆空。其中“小劫”是佛教的计时单位,用来极力夸大佛的广大和永恒,用在此处正体现了李白的豁达与超脱。不得不说,佛教与道教一样,都让李白的内心保持澄澈,坚守本我。
再者,游侠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李白。据《新唐书》记载,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可见李白深受侠义精神的影响。侠义精神中的重义轻利,豪爽不羁,使得李白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的豪情。“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有“游侠”“剑侠”“侠客”“侠士”“义士”等称谓。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认为游侠是“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正义之士。而李白推崇的侠士也正是这类名士,其中鲁仲连颇受李白敬仰:“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
战国时期,秦军围困赵国,鲁仲连替平原君解围,却秦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却辞而不受;平原君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也被他拒绝。鲁仲连最终隐于海上,飘然远举、不受羁绁。这样的侠士作为李白的偶像,自然影响李白的性格和处世的原则。
此外,处在盛唐的李白,也受到前朝古人的影响,在他身上可以看到魏晋名士的影子。李白在《山中夏日》中呈现了一幅自画像:“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样的形象简直就和竹林七贤、王羲之等人无异,可以说李白也是深受“魏晋风度”影响的。“魏晋风度”最主要的特点是“达”与“雅”:达,即放达,多表现为与现实的对抗,亦有对现实的超脱和达观;雅,即高雅,表现为清高自赏、绝尘超逸的诗化人生。而李白无疑兼有这样的特质,形成了洒脱不羁的性格。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这首诗是李白风骨和气度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不羁,这样的洒脱,这样的逍遥,正是佛法、道法、侠义、魏晋风骨的共同影响,才造就了李白这一徜徉人间的“谪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