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降,中国是由汉民族一统天下的天朝大国,宋代虽然屡屡受到外邦侵略,总体上还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宋代的科技、军事、文化非常繁荣,并不是后世人们误解的羸弱的宋代。宋代虽有澶渊之盟的耻辱,但是也并非总是赔款。蒙古人在大都(今北京)建立元代政权,将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汉族的文化还存在,蒙古人的发型、服饰在上层社会的蒙古人中流行,但是汉人依然可以保持汉民族的服饰穿着习惯。朱元璋推翻元代统治,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政权,中原大地又回归到汉人政权之下。
1644年3月,明代末帝崇祯皇帝吊死在北京煤山,同年五月二日清兵进攻京师北京,由此开启了清朝统治中原的朝代。清兵入关后,对前明政权的汉人进行了血腥屠杀,“扬州十日屠城”,惨不忍睹。为了强化统治,剃发改装成为清王朝政治统治与压迫的一种手段,“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在高压与血腥手段下,汉人改易满族服饰,剃掉头发蓄上辫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服饰变革。
清朝铁骑统一了大江南北,采取强硬手段对汉人实行政治压迫,“薙发改服”迫使汉人屈服。清政府在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宣布“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治重罪。已定地方仍有明制,不遵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清世祖实录》卷十七)的剃发令。甚至对上奏章为此事进谏的官员,也格杀勿论。一时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成为清廷的一项绝对命令。汉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注疏》卷一)剃发令触犯了汉民族的感情,激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抗,反剃发的斗争席卷江南。但汉族人民最终还是改换了发式,穿上清朝服装,成为清朝臣民。
经过这次服饰变革,满族的服饰形式成了中国服饰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也成为大多数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尽管汉民族的服饰在清代还有所保留,明代创立的官员补服制度也被清代所继承,但是补服中的冠帽(首服)、女子的旗袍(旗人之袍)已经是满族化的服饰。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野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梦想,最终在20世纪初得以实现,并使中国服饰迎来了“西风东渐”的第五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