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主要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田、且末县绵延1 500 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9 个产地。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有微量的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其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在5.5 度至6.5 度之间。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 500米至5 000 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水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料称为“籽料”,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现在已经发现的用和田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材,均为籽玉,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5 350 千克,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和田玉器的鉴别方法:
一是看玉器的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同等级别的籽玉价格是山料的6~8 倍。在市场上,常见以无皮之山料或俄料,充和田籽料出售。俄料亦属山料且物质成分一样,因出矿地在俄罗斯境内而称“俄料”,其价低得多,特性是色白但玉质太水,即透明感过重,密度和油质感均比不上正宗和田籽玉料。若以俄料充和田籽料出售,经验少者难以辨之。真正的羊脂玉,要求透闪石含量达到99%,它产于冰雪覆盖的冰河中,不但白且绝不返青,其油脂度特高,不是一般色度达到羊脂级的山玉或籽玉可匹敌的。羊脂玉取得难度之高加上其稀有度,使爱玉者常有“寻羊脂玉难,难于上青天”之感。作出很大努力,也不一定能买到精绝之品羊脂玉。如今自称羊脂玉的,其实大多数是高白色的山玉或籽玉,如不带皮的高白玉一般多是山料。玉工都知道籽玉价格高之山玉数倍,在做工时一定想尽办法地留皮。为了冒充籽玉而想方设法做烧染假皮子的,也常可见之。无皮的玉是不是籽玉,要靠鉴定者的经验和眼力来确定,因此往往存在着争议性。按照和田玉的同等级来说,籽料最为贵重,山流水次之,山料又次之。
二是辨认造型纹饰。
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匀称而不呆板、均衡而又稳定的是美的作品。纹饰是玉器的装饰,它的美丑容易为人们所觉察、感受。一般来说它服从于器形的需要,或者它们两者都取决于其在社会功能上的需要。装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的就具鉴赏价值。
三是工艺细品艺术。
玉器工艺是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正认识,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砣工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 反之,工艺板滞纤弱,拖泥带水,则收藏价值锐减。艺术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 反之,工艺差、艺术低劣、一味摹古而违反艺术美的作品,鉴赏价值就逊色得多了。所以对玉的收藏除要重视玉的材质外,还要注重玉的工艺水平,关注玉的艺术性。原因很简单,玉的材质越好,在大自然中的存量越稀少,其加工难度也越大,制造一件良玉就越难成功,价值就越高。
四是选购皮色籽玉。
和田籽玉外表分布着一层褐红色或褐黄色玉皮,因此习惯上称之为“皮色籽玉”。其有秋梨、芦花、枣红、黑等颜色,琢玉艺人以各种皮色冠以玉名,如秋梨皮子、虎皮子、枣皮红、洒金黄、黑皮子等。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此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利用皮色可以制作俏色玉器,自然成趣。和田籽玉皮色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成云朵状,有的为脉状,有的成散点状。皮色的形成是次生的。自古以来,同等的带皮色的籽料价格要比不带皮色的籽料高得多。自然灿烂的皮色,是和田玉籽料特有的特征,也是真货的标志。但假沁色的带皮籽料非常多见,沁色多附着于表面,外表没有油分,比较干涩,没有水头,需要注意区分。
选购皮色籽玉有以下优势:
①籽玉带有钢印(国家鉴定证书),无争议,能确定其保值及增值性;
②行内有句话:“籽料去了皮,神仙认不得。”
主要指有些优质的山料(甚至俄料)表面看上去几可与籽料相比,而被无良商人充数高价出售,但进价上却相差数倍之远,因此没带皮色的裸体籽玉较易有争议而难定其保值性。裸体籽玉是黑白照,而皮色籽玉是彩照,它给了艺术家充分的创作空间,也给了人们五彩斑斓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