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玉产于辽宁省岫岩县,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岫岩玉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成为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
岫岩玉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老玉(亦称河磨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深绿,是一种珍贵的璞玉; 另一类是软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而其中呈纯白、金黄两种颜色的是罕世之珍品。岫岩玉产于地灵充足的地脉之下,在千万年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自然界之灵气。
岫岩玉的颜色有深绿、绿、浅绿、黄绿、灰绿、黄褐、棕褐、暗红、蜡黄、白、黄白、绿白、灰白、黑等。如此丰富的颜色的存在,常使岫岩玉有极其美丽的“巧色”。颜色的深浅与铁含量的多少有关,含铁多时一般色深,反之则色浅。玉石还有强烈的蜡状光泽、玻璃光泽,有的显油脂光泽; 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其透明度与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有关。当岫岩玉全部由蛇纹石组成时,其透明度高。如果其中的杂质含量达5%~10% ,则透明度低。当岫岩玉中铁、镁含量高时,其透明度往往较低; 反之则透明度会增高。研究表明,岫岩玉的硬度与它本身的结构有关,平行纤维的切面比垂直纤维的切面硬度大。例如,其中的蛇纹石玉平行纤维方向的硬度为5.82 度,垂直纤维方向的为5.61 度; 绿泥石玉平行纤维方向的硬度为2.91 度,垂直纤维方向的为2.86 度,等等。不仅如此,岫岩玉的硬度还与其化学成分有关,如铁的含量愈大、镁的含量愈小,其硬度愈高。岫岩玉硬度较低,故多为中档玉石,少数质地特别优良者属于中高档玉石。
中国对岫岩玉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约7 200年至6 800年的辽宁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就出土了用岫岩玉制作的刻刀; 主要发现于辽宁朝阳和内蒙古赤峰一带,距今约5 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亦出土了用岫岩玉制作的手镯等。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河北满城西汉早期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的玉片,也都有一部分是用岫岩玉制作的。
《毛诗故训传》有“琇莹,美石也”的记载。汉代初年的《淮南子·地形训》载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巫)闾之珣玗琪焉”。晋代郭璞对其注释为:“医无闾,山名,今在辽东。珣玗琪,玉属。”上述“琇莹”有可能是岫岩的古称,或由“岫岩”的同音转换而来,或以地名称玉石,故说“琇莹,美石也”。既然“医无闾”为辽东山名,“珣玗琪”又为“玉属”,无疑作为“东方之美者”的“珣玗琪”就是辽东玉石“琇莹”了。
北京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也出土了蛇纹石玉制品,由于其物质成分和工艺美术特征等均与岫岩极为相似,故其玉石来源很有可能为岫岩玉。
清代及近代用岫岩玉制作的艺术品则更为丰富,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就有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7年在岫岩县北瓦沟一带建立了国营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北瓦沟露天采区于1964年自动滑落出一块体积为2.77 × 5.6 × 6.4 米,重约260.76 吨,以草绿色为主、透明度较高,且有一半被滑石包裹着的巨大而完整的岫岩玉块,其制品“玉王岫岩玉大佛”现陈列于辽宁鞍山市玉佛苑。
从20 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辽宁省地质矿产局、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对岫岩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迄今岫岩玉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玉石总产量的50%~70%,供应全国20 多个省、市、区约200 个玉雕厂。用岫岩玉制作的各种首饰和玉器不但销售于全国各地,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良好的销路。《中国文物鉴赏·玉器卷》载:“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使用岫岩玉,从未间断过,最具代表的辽西出土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全部为岫岩玉。从商周、春秋、战国到西汉,一直到今天,岫岩玉制品已随处可见。”
岫岩玉的鉴别方法:
一是看颜色。岫岩玉的颜色种类繁多(绿色、白色、黄色、蓝色、红色等),深浅不一。浓度是指颜色的深浅,一般来讲以中等浓度最好,太深或太浅的较差。纯度是指色调的纯正程度,当混入其他色调时,就不纯正,或叫偏色了,显然,色调越纯正越好,混色时较差。鲜艳度是指颜色的明亮程度,也称“色阳”,当然,鲜艳程度越高越好。均匀度是指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一般来讲,颜色越均匀越好,不均匀则差,但对某些岫岩玉品种则不然,如花玉,各种红、褐、橙、黄色调与变化多端的花纹,往往构成奇特美丽的画面,反而更加珍贵。
二是看透明度。透明度对于玉石来讲其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单晶体宝石绝大多数都是透明的,差别不大,而玉石则不然,透明度差别很大,大多数为不透明、微透明或半透明,少数为透明或亚透明,因此透明度高显得更为珍贵。
三是看质地。玉石的质地越细越好,越均匀越好,密度越小越好。
四是看净度。净度是指玉石内部的干净程度,即含杂质和瑕疵的多少。岫岩玉由于透明度较高,肉眼观察即可看到内部的杂质和瑕疵,易于判断其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