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辽、金玉器风格的一致性
宋、辽、金三个朝代历史时空的同一性,决定了某些玉器风格的一致性。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玉器种类的一致性。以装饰品为主,以礼仪器、日用器和观赏陈设器为辅的种类内容是共同的特点。重视装饰品的内容与形式变化,即传统的几何型璧、环、玦、璜之类已基本消失,代之而兴的是以花鸟形为主的造型。表现出封建社会后期(自宋代起)玉文化的革新精神,并为元、明、清三朝的装饰品的发展作了准备。
礼仪器中的玉带钅夸和玉蹀躞带,虽然结构形式上有差异,但共源于唐玉带钅夸和南北朝玉蹀躞带。目前虽尚未发现金代的玉蹀躞带,然山西省高平市李门村金代乐舞杂剧石刻乐舞人,确佩玉蹀躞带。其上挂有刀、剑、砺石、巾帨、弓囊等,与陈国公主墓所出者相近。可见辽金用玉蹀躞带,当取自传统形式。
其二,工艺方法的一致性。工艺手法的共性特征是:雕刻简洁,刀法粗放。表现为不甚追求造型或形象的细部刻画,而主要注重外形上的统一、简明、完整。以沉实有力的线条,使形象有精劲、辟透与浑涵一体的感觉。
其三,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浑朴、刚劲俊伟。中国古典艺术品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形式复杂者,内容简单; 形式简练者,内容复杂。宋、辽、金玉器的艺术特点属于后者:造型精约而意蕴沉郁深刻。如花鸟形佩,形式为花鸟二体的图案化造型,自然恬和,然内含无限生活气息与对生命的热爱; 它们含情欲活,和雅有生机,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爱恋,以及人性的情与理的统一。
由于刀工技巧之精湛,线条的简约确定,很多体积很小的器物,蕴含了某种精神力量,从而颇有小巧而俊伟之美。一些动物型玉器,体长在3 至8 厘米之间,但仔细观之,表达内容却寓大雄奇,一身遒健之气。
2.玉器内涵紧贴生活
辽、金少数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辽史·营卫志》)的传统游猎生活,表现在玉器上,有精美的玉佩,其上缀连刀、剪、锉、锥、勺等生活用品(统称猎具)模型。这些工具型玉佩,原是随身而带的实用器,保持了民族文化特色。春水玉与秋山玉,更是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审美情趣的反映。玉臂鞲亦属猎具中的奇品。契丹、女真族质朴率真的民族性格,决定了玉文化紧贴和反映现实生活的特色。
3.和田玉使用的高峰期
如果说两汉是利用和田玉制玉的第一次高潮期,那么,经过不断的发展,宋、辽、金三朝又是和田玉应用的高峰期。
装饰品中以和田羊脂玉制品为大多数。选材极为慎重严格,所用者纯洁如肌雪,温润如凝脂而绝无瑕疵。宋代白玉云龙纹带扣、白玉镯和白玉鹿,辽陈国公主墓的各式玉佩,阜新塔营子白玉竹节盒、金白玉春水佩、白玉花瓣形环等的材质之美都很典型。
《宋史》载徽宗时,于阗国(和田)岁岁朝贡珠玉。《契丹国志·诸小国贡进物件》:“高昌国、龟兹国、于阗国、大食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宋、辽、金三朝和田美玉东渐,成为制玉工艺的主要材料来源。
4.玉器中的佛教文化
辽、金二朝玉器中的佛教艺术题材,主要是玉飞天、玉迦楼罗神鸟与玉摩羯鱼三类。除玉飞天是唐玉之延续外,后二类则是创新形式。
以自然物与神灵相结合的宗教性神玉,如玉迦楼罗神鸟和玉摩羯鱼,在玉器史上属首次出现。它们表现为外来佛教艺术形态被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合与改造后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