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扬州遂成为国内国际沟通经济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商埠。扬州“通夷城之货贿”,即基于商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扬州手工业的内容有金属冶铸、纺织、建筑、造船、金银器、漆器、木器、铜镜等,其中玉器的制作日臻兴旺。相传唐鉴真和尚从扬州赴日本时,曾带去“珠幡十四条”、“玉环”、“手幡八口”(天宝二年,743年)、“玉环及水精手幡四口”、“玳瑁叠子八面”(天宝十二年,753年)。按:“幡”与“翻”通,“翻”即阅读经书时用于翻页的长条玉片。“珠幡”即镶嵌珠宝之翻。“叠子”即碟子。可见扬州制作玉器的原料有玉、珠、水晶、玳瑁多种。张固《幽闲鼓吹》记淮南节度使李德裕曾赠监军使杨钦义“宝器数床”,均“殊绝”。宝器,即珠玉宝物珍玩之属。《太平广记》卷三七一引《潇湘录》:“马举镇淮南日,有人携一棋局献之,皆饰以珠玉。”即镶玉围棋子。《资治通鉴》卷二五七:“(高)骈作郊天、御楼、六军立仗仪服,及大殿元会、内署行幸供张器用,皆刻镂金玉、蟠龙、蹙凤数十万事。”按:“供张”即陈设。扬州制玉的规模宏大,技术力量雄厚。天宝二年与鉴真同赴日本的共85 位“工手”中,有“玉作人”,即制玉匠师,他们使琢玉技艺东渐日本。
唐代扬州的制玉成就,说明它的制玉中心地位已初步确立,为明清两代的琢玉成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