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与创新兼容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性与创新性是普遍存在的。这方面的特点,于汉代玉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装饰品的造型、纹饰题材,很多都有战国玉器的遗绪。如谷纹龙形佩、玉剑饰、觿、带钩、螭纹佩等。艺术风格总体上延续战国玉器的特征。如阴线刻的纹饰、浅浮雕谷纹、精美玲珑的龙凤螭形佩等。西汉早期的某些玉器,甚至和战国玉器几无区别。
礼仪器的多层纹饰璧,工精貌美,不减战国时之风采。玉圭仍是统治权力的象征(满城刘胜墓),玉戈还是象征军权的仪仗器(狮子山楚王墓)。
汉代的创新玉器达到新高峰。装饰品、葬玉、日用器及观赏陈设器,在种类、造型与纹饰上都有较多的新发明,展现一派精彩纷呈的新风貌。
装饰品的新品种有:食货佩、刚卯严卯、女舞人佩、应龙纹佩、龙纹兽面纹璜(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熊虎纹饰版、羽人螭纹佩等。葬玉新造型有:蝉形琀、玉幎目、玉塞、玉衣、月形及猪形玉握、铺首。日用器新品种有:枕、卮、水丞、盒、镜、屏风。观赏陈设器有:豹、辟邪。虽然有些新品种在玉器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如刚卯严卯、玉衣等),但有的则在后世玉器中得到承袭和发展,如玉辟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大型玉石瑞兽雕塑,其文化价值也更高。
2.富含神话与宗教文化内容
各种玉器造型、纹饰,总体上都与神话、宗教文化有关,或就是它们的种种情节、故事的再现。神话、宗教文化发展到汉代,是以道教的仙道思想为代表的。其实玉器的神话与宗教文化只是形式及手段,玉器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却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吉祥文化。
3.日用器的新拓展
帝王与贵族的生活里,大量地应用玉质器皿,是汉代玉文化的空前特殊现象。如果说汉以前传统的实用(日用)玉器方面有什么不足,那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空间里,尚缺少用玉及赏玉的文化氛围,这种情形,在汉代得到了改善。生活用器和观赏陈设器多姿多彩,表现了汉代崇玉文化的新高度,以及用玉赏玉的新内容和人们对玉器审美情趣的新需求。由于汉代日用玉器的广泛应用,中国传统玉器的五大品种,即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器、日用器和观赏陈设器,方能开始完备。
汉代思想文化的一大特征是黄老之学与儒学并重。玉器所反映的儒道融合内涵,在“道”与“器”两种观念上,多表现为道器并用思想。“道”主要指玉器内意的礼乐规范性;“器”指玉器的实用性。在周代,玉器的“道器”观念,本来多表现为重道轻器。如孔子认为,工艺制品(含玉器)基本属于“小道”,对它持轻视态度; 但他又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论语·子张》)并没有给予全面否定。自汉代起,玉器的“道器”观有所改变,玉器作为“器”的意义和价值的提升,首先即反映在日常生活用器的发达上。
4.尊仰、崇尚白玉
在中国玉器史上,使用白玉,特别是新疆和田白玉之众,至汉代达到新高潮。其数量空前,品质上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其一,刘汉帝国征讨西域的频频得胜,使东西两地交通大畅,新疆玉料源源不断进入中原;
其二,阴阳五行说盛行,人们赋予白色吉祥寓意;
其三,最重要的是,自西汉起,人们把“尚白”观念与儒家“仁”学相提并论,极大地提高了色彩审美的文化品位和白玉的道德品性。《春秋繁露·执贽》:“君子比之玉,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洁白如素,而不受污,玉美备者,故公侯以为贽。”公侯之间行相见之礼,必执白玉(器)以赠之,可见所用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