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诸侯、贵族之所以爱玉、崇玉和佩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周时期出现了“以玉比德”的新道德观念及道德标准。东周时崇玉文化的新思想,是把玉之美、德,赋予儒学道德观的内涵。《礼记·聘义》论玉有十一种德性: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管子·水地》论玉有九种德性:仁、知、义、行、洁、勇、情、容、辞;《荀子·法行》论玉有七种德性:仁、知、义、行、勇、精、辞。各说大同小异,其共通的内容是仁、义、智、行、德之五德。将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比附于玉者,始于西周春秋之际,如《诗经·秦风·小戎》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后又有《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的理论。
东周时期人们把玉这种最质朴的自然物赋予坚毅、温良、清丽、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天子、贵族和士大夫的道德与行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极高程度; 将崇玉视同尊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高尚品德节操,故而进一步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既然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那么,佩玉者也因玉的无比高尚而被美化为圣人与完人; 因为,他们已获得玉象征的诸多道德标准。以玉比德的观念,被纳入儒学道德观的框范之中,玉之温良质朴和高雅品性,即与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礼教相统一。
玉是贤德之表。以玉比德的观念,反映了东周佩玉的道德文化内容。东周佩玉与西周佩玉的区别,除玉佩的形式结构不同外,更重要的是,东周强调佩玉者的行动及仪态,须与玉佩保持和谐关系。
《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是以佩玉节行止。身上佩挂玉佩,走起路来,各个玉件之间会相互轻轻碰撞,而发出玎玎玲玲的悦耳玉声。佩玉的礼仪形式,已发展到具有美观与美听的双重审美高度。因此,佩玉者的步伐,必须舒缓、轻盈和有节奏,才可与玉佩动荡之形与声相和谐。这样的步态,还能让佩玉者端庄、持重、稳健,表现出君子的仪态美、风度美和气质美。
佩玉与行步的相谐,也是礼制的体现,它反映了东周佩玉的行为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