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是鬼神文化观念。《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正是这种情形的写照。
从卜辞看,商人的各种祭祖活动,是鬼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商人认为,辞世的先公先王,不仅能给人间带来吉祥,而且会带来灾祸。祖先亡灵的双重“人格”,使商人对他们倍加迷信,特别惧怕他们作祟而降灾。玉器中的某些柄形饰,刻上了先祖的称谓,说明用柄形饰来祈求祖先神灵发挥善灵的作用,从而得到它的保佑,这是商人祖先崇拜观念的典型实例。
凤崇拜在玉器上除表现为帝俊(喾)太阳神与凤神崇拜的形式外,还有先祖王亥崇拜。妇好墓的凤冠玉人,都作蹲踞式(与帝俊玉像相同),头戴凤羽冠,足下设榫(便于膜拜)。他们可能是王亥玉像。王亥玉像做半人半鸟(凤羽冠代表凤,并与人体复合形)造型,似为妇好生前祭祀王亥神灵之用。
玉龙在商代大量集中地出现,说明以下问题:
《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殷人的历史借鉴并不远,就在夏桀身上。按照传统的认识,夏族的图腾是龙。龙实有善神与恶神双重性。在商人心目中,龙大概也象征夏后氏残暴昏庸的恶势力,所以,玉龙的形象,多是表现为张口、露牙,十分凶猛的样子。商人可能用玉龙表示注重夏桀亡国的历史教训,并以此为警诫。
玉龙都是有角龙。有角龙实源于星象之龙星。龙星,东方苍龙七宿,角星为首宿,即龙角。《史记·封禅书》“令郡国县立灵星祠。”注:“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样也,晨见而祭。”据知,玉龙可能是用于祭祀龙星以求农祥的神玉(既是装饰品,又是礼仪器)。古代以龙形象比似星象的做法,最早见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 M45 所出贝塑东方龙、西方虎的造型。
玉龙的纹饰主要有两种:勾云纹最普遍; 还有双套叠形的菱格纹,与妇好墓玉龙的绮纹相同。饰勾云纹者,当与《周易·乾卦》“云从龙”、“云行雨施”有关。龙是兴云致雨的水神。时雨普降,有利于农桑和蚕事,故玉龙饰绮纹。
还有一类威厉的饕餮纹。传说和神话中的饕餮,是凶残贪食的怪兽。饕餮纹源于鳄,并融于蚩尤神话系统。有些古代神话专著也把饕餮归入蚩尤神话系统中。鳄又作鱷,从鱼、噩声。噩字本义是惊愕,表示人受到惊吓后的惶恐情态。如遇到食人的鳄时,必有此情。由鳄演变为饕餮,其凶恶的本性未改。商人始以饕餮为造型、为纹饰,可能也是一种戒惕心理的表现:让世人谨防饕餮凶兽(神)的侵害。威厉可畏的饕餮纹,是商代造型艺术中能与龙纹凤纹并论的“文化动物”的典型。
由以上三个层面来解释商人崇龙的文化内涵,似可说明,龙神在生产及意识形态中(以史为鉴、星象学和农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