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玉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和成就:
1.时代早,分布广
迄今所见最早的玉器,为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及查海遗址出土的玉玦、玉匕等,它们证明中国玉器及玉文化在距今近8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初步形成。玉器的材质属于“真玉”。这种“早兴”特征,在世界物质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从南到北、自东至西的广袤大地上,形成分布广泛、点面结合的广大玉文化区域,展现出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繁盛景象。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从一开始就具备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与独立体系。
2.三大器种齐备
生产工具、装饰品和礼仪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的三大种类,而且已经发展到成熟的地步。生产工具较少,装饰品和礼仪器发展繁盛,成为玉文化的构成特点。多种玉器在选材、造型、琢磨等工艺上,都达到了相当精美的程度。一些极富珍品标准的玉器,形成传统玉器的楷模。在总体上,它们具有为历代玉器发展奠基的意义。装饰品与礼仪器中所含的深厚的精神文化内容,为文明起源的过程起到推动作用; 它们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殿的一块基石。
3.工艺完备,制作精良
玉器雕刻技法上,有片雕、浮雕、圆雕、镂雕、阳线雕、阴线刻六种方法。其他工艺包括钻孔、抛光。工艺方法不仅齐备,而且达到较精美的程度。它们标志了玉匠们的造型与技巧的娴熟,代表了中国最早的高级工艺美术品创作者的心智与手艺的完美结合。这时期已涌现出一大批专司玉器琢制的第一代玉匠和手艺人,证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上的社会劳动分工和职能专门化的初步形成。这些玉匠和手艺人,是具有采玉、选材、设计、雕琢等系统专门技能的天才性人物,他们的灵感、聪颖和才华,是历代玉器良工巧匠的宗祖。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工艺成就,具有传统玉器工艺学的典范价值。
4.分期明晰,且多有代表性作品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分期,按时间顺序,可分成初创期、成长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
北方的兴隆洼、查海玉器,南方的河姆渡玉器,时间距今约8 000年至7 000年,可定为初创期。此期玉器数量少,形体小,造型简单,工艺较原始,以玉玦为代表。
北方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南方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遗址、石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器,时间距今约6 000年至5 000年,可定为成长期。此期玉器大发展,装饰品特别兴盛,礼仪器初登玉坛。玉器的数量极大,大型圆雕礼仪器(如红山文化玉龙、玉猪龙)出现。玉器工艺日渐完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南方各考古学文化的各式玉璜是此期的代表性作品。
玉器的成熟期,以北方的龙山文化(特别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玉器为代表。时间距今约5 000年至4 000年。此期玉器,以各种礼仪器为特色,如大型玉圭、玉璧、玉钺、玉琮和玉冠饰。这些玉器的数量极多,制作精美,纹饰丰富,文化内涵极为深厚。总体上讲,它们标志了氏族社会末期社会大变革的到来,即它们所象征的王权、神权和军权三位一体所构成的礼及礼法制度的产生; 它们是体现玉文化的精神价值和中国文明起源的最重要与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分期与发展,具有明确的时间与空间延续性,是玉文化十分发达、成就辉煌的主要标志。
5.玉器的地理文化特色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的划分,是以其地域环境及文化面貌为依据的。因此,各考古学文化的玉器,具有鲜明的地理文化特色,即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就出相异的玉文化形态。玉器在材质、品种、造型、纹饰等方面,都表现明显的个性特征。如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勾云形佩,良渚文化祖神骑虎纹玉钺、玉琮、玉冠饰,凌家滩鹰形猪首井星形佩、玉龙形佩,石家河文化玉虎面饰、玉人面饰、玉凤,龙山文化鹰纹、人面纹、兽面纹玉圭等。不同考古学文化,因就地取材的用玉方法,构成了玉器材质的多样性。各考古学文化玉器的品种、风格及文化内涵的相异性,首先是由各个不同的地理文化决定的。各地的先民,由于受民族、地域、生产、生活、意识观念、制玉技艺等因素影响,作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个性与共性,在文化分量上,个性重于共性。这是由于各地方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也是氏族社会经济与文化结构的差异性所致。
6.玉器的美学特征
从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种类、造型、纹饰、工艺等全方位视角上考察,它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既有原始的朴拙美,又初显文明的典雅; 既有物质与精神的浑融性,又有超功利价值观的内容。将这些情形分析开来,则如下所述:所谓原始的朴拙美,主要指玉质生产工具,它们以直线为主的简约造型,质朴而赡丽,将工具的功利价值推向顶峰; 所谓文明的典雅,主要指装饰品以曲线为主的造型与纹饰,表现它柔美的风采和玉的温润美的完好融合,标志社会高度的审美要求和审美风范; 所谓物质与精神的浑融及其超功利价值观,主要指礼仪器的雄浑壮观、体大精美,它们由生产工具脱胎而生,且由原来的物质产品变化为精神性产品,由原来的功利价值转化为超功利和象征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