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食米,北人食面”,这是汉族主食的两大食俗类型,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南北不同地区、不同主食的加工、制作以及食用,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主食风俗。
最早的原始人是靠采良野果、野草而生活的。只有当人类驯化了野生稻谷,有了原始的粮食栽培,古代的食俗才进入了丰富的阶段。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表明,黍、稷早在殷周时已成为北方汉人的主食,这说明南方汉人吃稻米的起源是十分古老的。我国北方产粟、南方产稻,都分别可以说是世界产栗、稻发源地之一。
南方吃米也因地区不同,形成各种饭食、粥食以及米制糕团等等不同食俗。以米饭来说,也有吃黄米饭、蒸谷米饭等不同习俗。
浙江湖州人有喜食黄米饭的风俗。他们将白米用枯桑叶、米糠、浮萍掺和一起,在锅里边煮边搅拌,搅匀后用稻草裹扎做成囤心。然后灌满白米,上铺麻布,再堆放一层燥砻糠,以吸收米中潮气。待潮气全部吸干,米色就变黄,即成黄米。用来煮饭,松脆不粘,洁香爽口,夏天烧粥更佳,适合老年人和病人胃口。此外黄米还有经久不变质,不易虫蛀的优点。
上海人一向喜食蒸谷米,就是把稻谷用蒸笼蒸熟后再晒干,经砻、舂后食用,故也称熟米。这种米胀性好,易保藏。
在烧煮米饭方法上,也因地区、习惯不同,形成捞饭、蒸饭、煮饭等不同风俗。捞饭,是先将米和水煮,待米粒化,即捞起再蒸,等饭好,米汤也形成薄粥。浙东山区喜食捞饭。蒸饭,即米和水放饭盒内蒸成。煮饭,一般家庭都喜用这种方法,将米和水煮干,焖成干饭。
南方的粥食也是传统主食之一。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药粥的记载,说明我国祖先不仅食粥,而且用药粥来防病治病。清代黄云鹤著的《粥谱》一书中,记载了二百多种粥谱。
此外,南方汉族民间还用各种米粉制成风味小吃,著名的有嘉兴粽子、宁波汤团、南宁米粉、云南过桥米线等等。
北人吃面,主要吃馒头、饺子等面食。根据制作技巧的不同,形成三种不同风味的面食:一种是皮面、水面,面团柔软,光滑有劲,主要用于作面条、饺子皮;一种是发面,也称酵面,宜作花卷、开花馍、荷叶卷包子等熟食;一种是酥面,包以各式细纱、鲜肉馅子,制作月饼、糕点一类食品。
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如:
北京的焦圈、蜜麻花,豌豆黄、艾窝窝、炒肝爆肚;天津的嗄巴菜、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贴饽饽熬小鱼、棒槌果子、桂发祥大麻花、五香驴肉;太原的栲栳、刀削面、揪片等。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乾州锅盔,兰州的拉面、油锅盔;新疆的烤羊肉、烤馕、抓饭;山东的煎饼;河南的枣锅盔、白糖焦饼、鸡蛋布袋、血茶、鸡丝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