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唐宋叶子戏的基础上又产生了马吊牌。一副马吊牌共有四十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四种花色。其中,万贯、索子两种牌是从一至九各一张,以九最大,十万贯是从二十万贯至万万贯共十一张。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水浒》好汉的人像,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和钱的图形。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
不少人认为西方的扑克牌是受中国马吊牌的影响而产生的。民国时期的杜亚泉先生认为,西方的纸牌扑克牌和我国古代的马吊牌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因为二者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是马吊牌分为文钱、索子、万贯、万万贯四类,每类从一至九,扑克牌花式也有四类,每类从一至十,二者几乎一样。二是马吊牌和扑克牌都以一与九为大张,三是马吊牌以百老、红千、万胜为最尊,西洋纸牌也有K、Q、J三大张。四是马吊牌和扑克牌中的大张多绘人物形象。最后他得出结论,那就是扑克牌实际上起源于亚洲,于十字军战争时流入欧洲,且与印刷术的流传大有关系。
马吊牌在明朝使许多人沉醉其中,逐渐有不少赌钱打牌的。冯梦龙曾写过一首儿歌《纸牌》:“纸牌儿,你有万贯的钱和钞。我舍着十士门,百子辈,与你一路相交。”至清代,马吊牌更盛行,这从设立于城乡之间的“马吊馆”可见一斑。清代人这样记述马吊馆的情形:厅中间一个高台上面,坐着一位戴方巾穿大红鞋的先生,台下有无数听讲的弟子。那先生先将一副马吊牌铺满一桌,指着桌上的牌说:“这牌在古时叫叶子对,有两人玩的,也有三人玩的。名类繁多,如闹江、打海、打老虎、看豹等,只有马吊牌必须用四人玩。马吊牌的玩法有许多讲究,例如‘不打连张’‘发牌有序’‘不可急提’等,这些就是马吊牌的所谓‘仁义礼智信’五原则。”台下听讲的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只道马吊是个戏局,听了吊师的议论,才晓得马吊内有如此大道理,比做文章精微。……”可见,马吊在清代已经成了一门学问,有专门教授马吊玩法的“吊师”。这些都表明了马吊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