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现今已经是对医学界人士的统称,你可知道,医生这个行业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所有的从医者也并不是自始就被称为医生。我国的从医者最早还是从巫医一步一步演变到现在的医生的。
在夏商周时期,有关医生的记载很少。从如今现存的资料中可以得知,医生首先出现于宫廷。西周之前,记载的医生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御医;到了春秋以后,一些民间行医者才开始产生;战国时期有关太医、太医令的记载,才使宫廷御医和民间医生有了一个初步明确地划分。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巫医就出现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地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其中利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用以驱除鬼神作祟,作为治病手段的,被称为巫医。巫医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而且还能歌善舞,带鬼神发言,当时只对官吏贵族们服务。到了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经较商周时期普遍了,扁鹊(秦越人)就率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先进思想,但是由于当时受科技水平和医药发展限制,骗人的巫医还是长期地存在。现如今,如果有位能言善辩者回到古代,也许他就会成为当时的“国医+军师”,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代“名医”。
到了封建社会,为官吏服务的巫医,渐渐演变为为宫廷服务的太医和御医。
御医和太医都是早期国家体制下医生职务的称谓,是专门服务于皇帝及其家眷和高级官员们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或由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间接听命于其他后妃或皇子。
御医院在清代又叫做太医院,所以太医院的医师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称为“太医”的,绝大多数并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在“太医”中也是屈指可数的。正如当官的都被称为“老爷”,但是,被称为“老爷”的,并不一定就是当官的。《清史稿职官志》中有关于太医院的记载可以弄清这个问题。
太医院的医师总共分为四个级别,一等“御医”,只有十三人,在雍正乾隆年间为正七品,与县令是一个级别的。二等“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其中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三等“医士”,共二十人,相当于从九品。四等“医生”,有三十人,没有官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助理医师。
从某种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太医院的“御医”只有一等大夫十三人,假如连院长、两位副院长算在内的话,也才刚刚组建出来一个足球队的大名单。即使从最广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大夫总共有九十二人,其中“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共五十九人,拿到了国家颁发的“从业资格证”,可以独立看病,开处方。第四级的“助理医师”也就只能当助手了,“医生”的“生”字本来就是“生员”的意思,如果现在的医生回到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那么也只能给御医打打下手了。
当时的太医院里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拿到“医师从业资格证”,但是凭借自己出众的医术,却在太医院里为皇亲国戚看病。他们是皇帝钦点的御医,通常这些“钦点御医”都会治愈一些疑难杂症,治疗的手段也都非同一般,其中的一些案例被后世传为佳话。他们有些是朝中的官员,有些则是行走在民间的江湖医师。
这些江湖医师中,不少是子承父业、世代从事医药行业的“世医”,因此,他们的医术大多较为精深。
在封建社会,为了加强对医学界的管理,中央出台了一个“世医制度”。元代将所有的工作划分为十个等级:官、吏、僧、道、医、工、猎、匠、儒、丐。并且规定不经选拔及注册不可行医,但是医生的子孙可以继承祖业,但必须精通医术。明代也一直沿用这一制度,这虽然为规范医药行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有利就有弊,它也严格地限定了人们的职业,阻塞了部分精英进入医药行业。
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是始于宋代,是南方人对医生的称呼。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医生称为“郎中”呢?一个民族蒙昧的时代,科技总归是不发达的,医生与巫术也总是会缠绕在一起,让人分不清什么是医,什么是巫,然而医与巫相结合后,一种新的行业就诞生了–巫医。相传,巫医在唐代时,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但是有些为皇室治愈了疾病,受到了封赏,人们为了表示对其尊敬,就称那些有医道的巫医为郎中或大夫。到了宋代时,郎中或大夫已经代替巫医,成为了职业名称,但是,黄河以北多称医生为大夫,而黄河以南多称为郎中,至于这一划分的依据,还有待考证。
医者,父母心也,不管是“赤脚医生”还是“再世华佗”,只要本着一颗医者的良心、仁心去治病救命,那么,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天下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