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提起抓药,一定会想到古色古香的中草药房。药师们把病人拿来的处方放到柜台上,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从小抽屉里抓药,放到手中拿着的戥(deng)子上。资深的药师还会练就一身用眼睛称药的本事,只要这些“高手们”过上一眼,就会看出所称药物有几克,只要手在小格子里一撮,那么想抓几克就是几克,这些都是高手们经过长年累月辛勤磨练出来的。关于“抓药”的历史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传,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无论在哪里看到好药材,他都会不畏艰苦地去采,进过深山老林,攀过悬崖峭壁,跨过河川峡谷,正因为这样,人们出于对他的喜爱便送给他一个别名“药痴”。
每次他都会采集很多的药材,可是这些药材又不能混放,于是,这位“药痴”就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在自己的衣服和裤子上缝了很多的小口袋,每采集一种药材,就放到一个口袋里,以便采药途中,行医时取药方便。
一次,“药痴”在采药的时候来到一个偏远的小村子。突然间听见一阵狗吠,他便前去一看究竟,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还发出一阵阵疼痛不已的喊声,被狗咬的伤口鲜血直流。他急忙从身上的“百宝箱”中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在伤口上。稍许,伤者腿上的伤口就止住血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不久,这位妇女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孙思邈的救命之恩,连忙拜谢。
还有一次,孙思邈在行医路上碰见了出殡的队伍,他发现棺木下正往下滴血,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道:“且慢!”送殡的人都以为他是疯子,要把他轰走,孙思邈高声地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么忍心把她埋了呢?”众人气愤地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在这里胡说!”说着就把他往外架。
这时“药痴”可忍不了了,心想:我为了救人你们还把我往外赶,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于是他就对那些人喊道:“人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下正在滴血,怎么说人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在棺木的缝隙中有血向外滴,便相信了他的话。人们便打开棺材,孙思邈发现里面是一位孕妇,面黄如纸,小腹很高,生理期的反应还很明显。
这位孕妇的丈夫对孙思邈说:“我们婚后十年都没有生育,这次怀孕一年多,直到昨天晚上才有要生的动静,可是她当天晚上又难产死了。”孙思邈摸了摸这位孕妇的脉搏,探了探她的鼻息,然后取出三根银针,分别刺入人中、中脘、中极。三针下去,这位孕妇渐渐地睁开了眼睛。
孙思邈又从随身的“百宝箱”中取出两剂药方、一幅画卷,给了那位丈夫。众人见此情形,均视他为神灵,认为他可以使人起死回生,便全都跪下磕头。孙思邈让他们起来,对这位孕妇的丈夫说:“赶快把她抬回去吧,喝下这两剂药,再按接生图中的方法进行接生,保证可以母子平安。”结果,病人回到家,按照孙思邈的方法顺利地生下了一个白胖胖的娃娃。
药王就是这样,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他的“百宝箱”。每当给人治病时,他就会从“百宝箱”当中拿出相应的药来。因为他给病人配的药剂总是从“百宝箱”中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故此,人们就把这样配药的动作习惯地叫做“抓药”了。
当药店出现后,为了使众多的草药易于区分,便于分类抓取,店主就依照当时“药王”的办法“照葫芦画瓢”地做出了一个个抽屉,在抽屉中又隔成几个小方格,放置各种药材,方便抓取。后来,这种“单兵作战”模式的抽屉逐渐地演变为了“统一作战”,也就是现在的“百子柜”,即药店里靠墙壁的柜子。在柜子里有上百个抽屉,其中每个抽屉又分为四个小格,以便药工方便快捷地“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