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籍,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病历”。记录病历在今天的医疗过程中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是对一个合格的医生最低的要求,但是当初诊籍的创立可不是一件易事。
汉文帝时期有个名叫淳于意的人,因为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人们故此称之为“仓工”。小的时候,“仓工”家里很穷,他的许多亲属都因为无钱治病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面对悲惨的现实,他决定自己学医来挽救病人的生命。于是,淳于意在管理粮仓之余便四处拜访名医。后拜于公孙光门下,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了他。
不久,公孙光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教给淳于意的了,为了能够让他继续深造,公孙光推荐他到自己的同胞兄弟公乘阳庆那里拜师,并且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可以成为国医。年过六旬的公乘阳庆也非常欣赏他的质朴上进,于是便收下他为徒,将自己所珍藏的黄帝脉书、扁鹊脉书以及药物方剂等全部传授予他。三年后,淳于意出师四处行医,足迹遍及山东,却始终不愿对封建王侯趋承,因此被富豪权贵所排挤。
他曾经为齐王身边一名叫遂的保健医师看病,这位保健医师自得病后服用自练的五石散,病情更加得严重了。淳于意仔细地把量遂的脉象,说:“你得的是内热,药石是药中刚猛之品,服用后会导致病情更加严重。”遂不以为然地反驳道:“扁鹊曾经说过,‘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淳于意莞尔一笑道:“你说的话不无道理,扁鹊虽这样说过,但治病必须详细诊察病情,医理医法,参考患者体质、嗜好、病情用药,才能药到病除。”淳于意并预言,照此下去,不久你就会长出很大的毒疮。遂不以为然。果然,百余天之后,遂的胸口上长出了个很大的毒疮,不治而死。
于是,富豪权贵抓住时机,诬陷仓工“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者”,再加上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请仓工为自己治病,可是仓工都没有答应,于是官府就听信诬告,把淳于意转到长安受审。当时他的女儿随父进京,并上书朝廷,申述父亲无罪,并愿意以自己为奴来换取父亲的自由。后来经汉文帝诏问,淳于意被赦免回故里。
他还曾为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孙子、齐国的中御府长、郎中令、中尉、中大夫等诊治过疾病。
淳于意对于医学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诊籍”制度,在他给人治病的同时,总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自己诊断处理的方法记下来。当时人们把这称为“诊籍”;现在我们称它为“病历”。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案记录,而且比西方诊籍的创立早数百年之久。
在这些“病历”中,淳于意一共记录了25个病例,详细地记载了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疾病症状、脉象、诊断、治疗方式等情况,从中反映了淳于意的医疗学术思想。在淳于意的“诊籍”中,还如实地记录了治疗效果:在25例患者中,有10例医治无效死亡,其中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传染病、外科、妇科、儿科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淳于意在当时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而且还是一位热心于传播医学教育的倡导者,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宋邑、高期、王禹、杜信等,是文献记载中,秦汉时期收徒最多的一位医学家,为医学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淳于意在“诊籍”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是一个诊断完全正确的医生。”他在“诊籍”中还真实地报告了治疗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