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就像中国有中医一样,印度也有印医。在梵文记载中,印医被称作“阿育吠陀”,“阿育”在梵文中是“生命”“年龄”的意思,“吠陀”在梵文中是“知识”的意思,所以也有人将“阿育吠陀”解释为“长生之学”。
印度的印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有关印医的书籍《阿闼婆吠陀》里,有几百首诗歌是描述疾病和治疗方法的。还有一本名叫《苏希罗塔本集》的医学书籍,据说是一个名叫苏希罗塔的医生在公元前7世纪编写的。这本书对血液循环做了很多描述,虽然不够详细、准确,但是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也贡献了很多知识。公元前1世纪左右,一位名叫恰拉卡的医生又编著了一本《恰拉卡本集》,并在书中对人的胃液功能做了初步的探索,这也为人类早期的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印医在探索人体的过程中,提出了“三液平衡说”。他们认为,人类体内存在着三种基本的液体,分别是“督夏”“达士”和“玛拉”。人类的生理活动由“督夏”来决定,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由“达士”构成,同时这种液体还起着某种特定的作用。而“玛拉”则被认为是人体的精华,这种液体有一部分存储在人体内,有一部分会因为特定的生理功能被排出体外。这三种液体保持平衡,就可以保证人体健康,平衡一旦被打破,人就会患病。
那么,是什么会打破这三种液体的平衡呢?在印医看来,最大的破坏者就是饮食。就像我国中医有“病从口入”的说法,印医的医理上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认为吃得不干净、不合适,身体就会得病。为此,印医为人们提供了很多关于饮食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杜绝饮食油腻。在印医看来,吃得过于油腻,是导致健康受损的重要原因。在治病上,印医讲究辨证治疗,他们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病是为了恢复三液的平衡,平衡达到了,病自然就消失了。
和一般医学上的用药步骤不同,印医在用药前,先要“净身”,也就是把病人身体里的脏东西去除干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呕吐、腹泻、灌肠、放血等。在印医看来,只有先把脏东西清理干净,用药才能达到效果。
印医在印度虽然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印医用的药绝大部分还是草药,这些药一般由草木花果树根组成。另外,印医认为人和动物的奶水、盐、明矾、金、银等也可以入药,甚至一些含有剧毒的砒霜和汞,在调配好之后,也是可以入药的。而且印医在看病时,也讲究望闻问切。
印医有“冷热”之说,他们认为一切药物和食物都分为冷热两种,所以要根据人体内的冷热状况开出根除疾病的药方,这样才能药到病除。除此之外,印医在用药时,还特别推崇蜂蜜,他们认为用蜂蜜来调和药丸,可以增强药性。印医的很多药丸,实际上就是用野果碾成粉末,调和了蜂蜜和牛奶制成的。
因为印医的传统中有很强的宗教观念,所以千百年来,印医很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古代印度,学医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所以医生们很注重医德。他们认为,治病就是济世,不应该有世俗的杂念。也正是秉持着这样一种理念,印医才得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