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文字出现得非常早,早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时期,当地居民就创造出了几百个文字符号,他们一般都把文字符号刻在石器、陶器、象牙制的印章上。因此,也有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字为印章文字。一些考古学家曾试图解读这些文字,但是没有成功。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之后,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文明重新又焕发出生机。雅利安人给印度带来了文字的变革,这些文字已经不再是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用的象形文字,而是由西亚传来的字母。西亚地区最早使用的是腓尼基字母,后来逐渐融合转变为阿拉米字母,而雅利安人用的字母就是从阿拉米字母转化来的。之后,这个体系的文字又分成了两种体系:一种是婆罗米字母,一种是佉卢字母。因为两河流域商旅来往的关系,婆罗米字母被最早带入印度。在后来的发展中,这种文字也在印度占据主导地位。
不过在印度古代的发展中,这两种文字使用的频率都比较高。在阿育王时期的石柱铭文中,这两种字体都有使用。孔雀王朝时期,官方使用的语言是摩揭陀方言。
在印度古代,通用的语言是梵语。梵语包括早期的吠陀语和后来规范化了的梵语。印度人用梵语发展了吠陀文学,写出了《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样伟大的史诗。到了公元前4世纪,人们对梵语进行了整理,并做了解释和分析,制定出了一套梵语的语法规范。除了梵语中的雅语和俗语外,古印度还流行一种叫巴利语的语言。巴利语是在公元前五六世纪起经加工成为规范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它经常被用于书面语,很多佛教经典都是用这种语言记叙的。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这种语言又被传播到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等国家。
公元6~12世纪,在北印度流行一种叫阿婆布朗希语的语言,它被人们广泛用于交际和文学中,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这种语言变成了整个北印度的语言,后来的印地语就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度的宗教和民族越来越复杂。据统计,印度一共有1600多种语言及方言,有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不过,大部分印度人使用的还是印欧语系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