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文化宝库里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提到印度的文化宝库,就不能不提印度的古代寓言,这些寓言短小精悍,构思奇特,寓意深刻,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来阐述启迪智慧的哲理,揭露丑恶的现实,对人们的感情和思想,乃至古印度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印度古代寓言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它出现的时间很早,在《梨俱吠陀》中已有了记载。有人说印度的寓言比希腊的要早,因为根据考证,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伊索寓言》里已经有了一部分印度寓言,由此可见印度寓言对希腊寓言的影响。
印度的寓言大多数来自民间创作,一开始由人们口头创作,然后由人们口口相传。在口头相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增减和改变,尤其是在印度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度,每一个教派,每一个民族领导者,都希望用老百姓喜欢的故事来宣传自己的教义和思想,因此,同一个宗教故事就出现在了不同的地方。有时是在佛教经典中,有时是在耆那教经典中,有时是在别的书籍中。信仰佛教的人,把某个故事说成是释迦牟尼生前的故事,耆那教徒则说成是筏驮摩那生前的故事,而其他教派又根据自己的教义,把这个故事说成是自己信仰的圣人所为。如此一来,原来的寓言故事就彻底变了模样。
印度寓言发展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公元前的一段时间。当时的古印度,手工业、农业和商业发展都非常繁荣。但是由于小国家很多,又互相征伐,让商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因此人们便产生了过安稳日子的想法,为此也引发了很多讨论和争辩。因为人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所以文学、哲学和科学的发展空前繁荣,各个宗教的信仰者们,为了给宣传宗教提供有效的例证,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便把目光全部瞄准了民间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深入民心的寓言故事最终都被收集整理,或者被编成专门的书籍,或者被改造修整,进入宗教经典中。比如《五卷书》《百喻经》等,就属于这类书籍。
印度的寓言之所以能世代流传,受到民众的欢迎,最主要是因为这些寓言都传达出一种反抗精神。在古代印度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者,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有时甚至还有性命之忧,这难免会激发人们的抗争意识。于是,那些寄托抗争思想的故事便被创作了出来。这些故事大多比较隐晦,借用动物的形象来讽刺人和事情,这也是印度寓言的特色之一。
印度寓言中的动物有狮子、老虎、豺狼等凶猛动物,也有猫、狗、牛、羊等弱小动物,甚至还有苍蝇、跳蚤等小虫子,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动物在寓言中都被拟人化,会说人话,会做人做的事情,动物之间存在强弱,就像人类社会一样。人们找到了这种共性,便以此来阐述一些故事,动物之间的关系加入想象后,便变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曲折反映。
此外,印度寓言还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它的主题丰富,除了宗教性和政治性外,还有关于生活、劳动、学习等方面的道理,用来告诉人们如何掌握事物规律、如何避免犯错误、要懂得未雨绸缪等。
在讲述道理之外,印度寓言还有独特的引人入胜的魅力。这是因为它的故事编排非常富有特色,通常一本书有一个基本故事,之后又派生出新的故事,就这样环环相扣,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集。而这些故事往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人有一口气读完的冲动。
时至今日,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依然可以看到印度古代寓言的影响,很多故事的结构或模式都有对印度寓言模仿和借鉴的痕迹。因此可以说,印度寓言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