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印度便有了雕刻。那时,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勤劳勇敢,富有智慧,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需要,也为了审美的需要,他们创造了大量精美的雕塑、印章、陶器和一些装饰物。然而,因为构造材料的问题,很多印度早期的建筑和雕刻没能保存下来。
到了孔雀王朝时期,大量具有印度风格的建筑和雕刻被创造出来。阿育王时期,印度雕刻的代表是桑奇地区的窣堵波,也称为佛塔。这种佛塔的外形是半球形的,里面藏有佛教的圣物,塔外有栏杆围绕,栏杆四面开着四个门,每个门都是一座牌楼式的建筑,上面雕刻着人和动物的图像。孔雀王朝时期,各地都建有圆形石柱,这也是古印度雕刻艺术的重要作品。石柱由柱身和柱头两部分组成,其中鹿野苑的石柱是最著名的,它们是由阿育王下令建造的。这些石柱中,有精心雕刻的半狮身柱头,这是用来显示地位、力量和权威的。有些佛教殿堂和寺庙也是建筑与雕刻艺术的最好体现,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阿旃陀石窟,它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开始修建,直到公元7世纪才完成。在这些殿堂和寺庙中,大部分雕刻都是以佛教为题材的,它们手工精细,画风优美,吸引了大量游客、艺术家和佛教徒前来参观。
印度的雕刻和建筑,大多数思想基础都是来自佛教,阿旃陀石窟内就保留了一些石雕佛像。公元前后出现的犍陀罗艺术,主要也是一些佛陀雕像和菩萨石像。其中有一些佛陀的石像还用到了希腊的艺术,有些佛陀石像非常像希腊雕塑中的太阳神阿波罗,雕刻在佛陀身上的衣服,也极具希腊风格。这表明犍陀罗艺术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已经出现了文化融合的现象。
古代印度的很多王朝都十分注重宗教教义的宣传,阿育王即位后,佛教的影响超过了印度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阿育王皈依佛教后,领导佛教僧团,召集佛教徒在华氏城集会,并通过建设庙宇来巩固佛教的阵地。这一时期,印度和希腊、波斯等地交往频繁,很多希腊、波斯的商人来印度经商,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审美,这些逐渐和印度文化发生了交融,反映在雕刻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阿育王狮子柱头圆雕。
除了王室的雕刻外,印度民间的雕刻也非常兴盛。巴鲁特比较有代表性的雕刻是动物雕刻,还有一些建筑装饰雕刻,非常富有艺术情趣。现存于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的圆形建筑装饰浮雕,就是印度民间雕刻艺术最好的代表。这种装饰浮雕刚开始只用象牙雕刻,之后逐渐改为在红砂石上雕刻。这些建筑雕刻的构图非常富有想象力。雕刻中的树木、房子、车马、神龛,以及各种人物姿态各异,看起来非常生动。
古印度早期的人物雕像都是夜叉或夜叉女,它们多来自印度的民间信仰。传说夜叉是印度男性的精灵,夜叉女是印度女性的精灵,它们都源于人们早期的生殖崇拜。其中,夜叉女的雕像和古希腊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雕像以及中国的兵马俑塑像都堪称古代人物雕像的杰出作品。
桑奇的窣堵波是最富有意义的古印度雕刻。塔的圆顶核心约在阿育王时期建成,现在的圆顶以及周围的四座牌楼,是在巽加王朝时完成的。经过多方考证,塔上的雕刻属于古代印度雕刻家的独特创造。石刻上有身带翅膀的狮子和半鹫半狮的怪兽等形象,后来被西方一些史学家看成是结合了波斯和希腊艺术之后,再创造出来的。这说明,古印度的民间和希腊、波斯已经有了艺术往来。虽然受到了别国艺术的影响,也融合了其他一些艺术,但是印度雕刻还是以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