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被认为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现代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等。
普希金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普希金自幼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童年时代,他在法国家庭教师的管教下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经能用法语写诗。家中藏书丰富,他农奴出身的保姆经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并对民间创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怀古”,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制、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后来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和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大量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等。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
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让大家知道了当时的俄国社会。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供职。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
在沙皇政府的策划下,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与丹特斯决战,结果腹部受了重伤,两日后不治身亡,年仅38岁。他的早逝令俄国文人感叹不已:“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