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剧是日本传统戏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兴起于公元8世纪,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融入了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在表演时以面具、服装、道具为辅助,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能剧里的世界是一个超现实世界,里面的主人翁都是一些类似于超人救世主的角色,即拥有超自然能力的英雄形象。而剧中现实的一部分,则需要演员们戴上面具来演,表现得多是女人、孩子和老人等。
能剧的舞台以前都是在室外,现在一般都是在由混凝土构建起的房子里。它的主台长宽各6米,材料则是日本柏树,上面覆盖着神道风格的屋顶。另外还有一座桥——桥悬,是通往舞台的。乐师和合唱团在主台的右边和后面。所有能剧舞台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后墙上面统一绘有松树,这是能剧的背景,是自始至终唯一的背景。在舞台后面是吹笛、打小手鼓和大手鼓的乐师。坐在舞台右边的是合唱,合唱的作用是表现主角的话语和思想。
许多没有接触过能剧的人都是通过面具了解能剧的,博物馆和一些展览会上可以见到这些面具。对于演员来讲,面具是不可以随便给人看的,而且面具必须自己戴,不能让别人帮忙。他们认为,面具就是角色的灵魂所在,神圣不可侵犯。戴面具时,演员会小心翼翼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把面具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脸,说:“我要演你了。”这是千百年来表演能剧的传统,每个能剧演员表演前都要这样做。说完这句话之后,就可以戴面具了。戴上面具后,演员就不再是自己,而是要表演的人物了。能剧的面具种类很多,包括男、女、老、幼、灵、鬼六大类。另外,同一个角色的面具有不同的等级。一般情况下,戴面具的都是主角,不过有时候伴角也会戴面具。但是配角、配角的伴角以及儿童角是不戴面具的。
服装与能剧单调的舞台和拘谨的动作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主角要穿厚达五层的服装,为的是营造出威严的效果,在某些剧中有时候还会用到红色或者白色的假发。
在能剧中最常见的道具就是折扇。折扇可以用来作为物品的象征,也可以用来表示某种动作。
传统的能剧包括五出戏,中间三出或四出穿插狂言,但今天的能剧仅包括两出或三出戏,中间穿插一出或两出狂言。节目或者单剧都是序、破、急的基本戏剧结构,单剧只有一个序,三部分破,加上一个急部分。能剧的保留剧目,由《翁》和现存的分为五组的240个剧本组成。《翁》是一种仪式而非演出。
能剧以主角为重心,并不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表现主角所跳的舞。所以其他演员的作用主要是衬托主角的演技。和主角有关的人物主要有从者、伴随者和立众。此外,剧中儿童或是象征高贵人物的角色均由儿童演员扮演。有些剧目,如“蝉丸”、“大原御幸”,从者的戏份及重要程度和主角是一样的,这种能剧又称作两主角物。配角是主角的对手,如果主角为亡灵,那么主角对执念和对成佛解脱的憧憬,均由配角担任听者,因此配角多为僧侣。因为这种分工,配角就很少有华丽的动作表演。配角的从者称为胁从者,配角和胁从者由担任配角的演员演出。配角的演出风格多属于刚正强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