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看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两本书分别有两类人不适合阅读,《水浒传》少年不宜,《三国演义》老人不适。为什么被视为名著的这两本书竟然还有限看的人群呢?你是否同意金圣叹先生的看法呢?
我们先来看《水浒传》。《水浒传》写了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打家劫舍、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好汉故事,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这样一本被封为“忠义”的小说,怎么就不适宜少年人看了呢?对此观点,解说不一。一种看法认为: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传》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传》,领悟了其中被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到“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一种看法则认为:老百姓和普通读者不希望少年们去学那些“好汉们”的各种壮举,最后被招安屠杀,致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两种观点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了少年读《水浒传》的害处,看来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水浒传》真的不适宜少年人读了吗?有人说《水浒传》在宣扬“好汉们”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同时,也有滥杀无辜、无视平凡生命之嫌,以歌颂“能人们”的本事为主,缺少仁爱平等的观念。的确,《水浒传》里有些武力场面过于血腥、残忍,如武松“血溅鸳鸯楼”一节,虽然他一怒之下杀掉几个谋害他性命的仇家,但是捎带也杀了好几个无辜百姓和贫苦良民,并且杀完人以后在墙上蘸鲜血写下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武松因报仇雪恨而杀人无可厚非,但是杀人到了如此血腥、残酷的地步,确实让人不寒而栗!不过,因为《水浒传》有血腥的杀人场面,就不适宜少年人读了吗?不可否认,《水浒传》有不好的一面,但也不能因此就有意忽视其可读、应读的内容。清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水浒传》和《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相提并论,称其为“六才子书”之一,使其进入中国正统文学的殿堂,由此可见,《水浒传》是有其与众不同的思想、文学价值的。那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兄弟深情、忠君报国的情怀以及除暴安良的正义感,都是我们应读、必读的内容,而且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日趋成熟的少年人来说,是大有益处的。
我们再来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表现出鲜明的“拥刘贬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那这样的一本书怎么就不适合老年人读了呢?杂文家高旅是这样认识的,他说“老不读三国”即“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不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这种认识比较平和折中。也有这样认识的,之所以“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对于一个阅历丰富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这两种认识都有道理,可是仅仅凭此就剥夺老年人享受阅读《三国演义》的快乐,未免太武断了吧?
《三国演义》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群雄逐鹿、权术谋略的较量,也有士为知己者死、鞠躬尽瘁的忠诚,还有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兄弟情谊。当然,读完三国,我们眼前飞扬的还是那些生动形象的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千里走单骑、义薄云天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奸诈残忍又才学超人的曹操,心胸狭隘又风流倜傥的周瑜……纵观演义人物,哪一个不是可歌可泣!
孔子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纪大了就会随心所欲,就会不逾规矩,那么看看三国又有什么关系?人生苦短,往事早已如过眼云烟,人到老年已是抱着平常心、返璞归真、顺其自然、无欲则刚的年纪了,以这样的心态来读这部书,有何不可?正如《三国演义》开篇那首《临江仙》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能不能看三国,不取决于年纪,而是心态!
金圣叹先生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的评价,是有时代局限性的。放眼当下社会,信息丰富,评价多元,交流广泛,想要“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妨学学大禹治水,与其堵,不如疏,加强对人们阅读的指导,相信广大读者是有能力辨析好坏、去粕取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