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其中第三折的剧情梗概是:窦娥被押赴刑场,她怒斥天地鬼神,与婆婆诀别诉说冤情,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其中前两桩誓愿当场实现。
首先第一桩,白练高悬于旗枪之上,在众人心中,色调是冷的,阴冷悲惨的氛围笼罩整个刑场。当监斩官大刀落下,殷红的血液喷薄而上,挂满整个白练,在众人面前飘荡,占据众人的所有视线,仿佛窦娥冤屈的血液喷射进了每个人的眼球。血溅白练就是“示冤”,让在场的人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紧接着浮云阴悲风悬,六月白雪飞扬!整个剧情达到了高潮。那就是“感天动地”。六月飞雪,从视觉上,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唯有血练高高悬;触觉上,定是气温骤降,由酷热到寒冷;而且白雪洁净剔透,将天地之间一切的污浊尽数掩埋……在这里,白雪也是窦娥人格的一种象征和化身,纯洁无瑕,其咒怨化作白雪,飘荡在茫茫天地之间。“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动上苍,让“六出冰花滚丝绵”昭示千古奇冤、冲天怨气,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得到上天反应。
最后一桩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有人认为窦娥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这一点从剧本中可以看出。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昏官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也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性格:“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窦娥只想着不让婆婆着急生气,全不顾自己却正在走向刑场。在她的心里,亲人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善良精神。
当然,善良人也是有怨念的,窦娥的怨念如果不通过三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处理,就不会让读者体会到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些言语,尤其是“滚绣球”的那一段唱腔:“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表面上指责天地,实际上表现了窦娥敢于控诉黑暗的封建势力、勇于反抗斗争的精神;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七百年来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将三桩誓愿理解为对清白的证明、对不公的反抗,这与关汉卿的为人处世态度,是和谐的。关汉卿的作品包含深刻的社会、历史、人性内容,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他主张把握现实,不沉醉于历史,也不相信来世,表现出了戏谑调侃的智慧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铜豌豆”精神。
大凡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逢迎时势而得名;一种是因为直面现实一身骨德而留声。“笔”,就是关汉卿手里的刀,他用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窦娥冤》中:“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真是凄凄惨惨戚戚,令人扼腕叹息!这正是那颗“铜豌豆”义愤填膺的呐喊,酣畅淋漓的痛骂!那种夸张放诞的背后,是桀骜不驯,是愤世嫉俗。他不是一个道德家,却写出了比道德家更高尚的文字。所以,《窦娥冤》中窦娥的三桩誓愿绝不是盲目野蛮的报复。
更重要的是,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实质上这涉及美学问题,即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实用价值是理性,主要讲道德的善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说,的确不应当,因为它可能导致众多的人遭受灾难。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一故事激起人们对孟姜女的同情和对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愤恨,但我们不会去质疑这一情节的真实性,更不会去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不仅不能使始作俑者受到惩罚,反而加剧了老百姓的痛苦,让更多的“万喜良”去受苦受难。人们为孟姜女掬一把同情泪,甚至为她修建了“姜女庙”。所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作家在写作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而读者在阅读时并不从理性的角度、实用的角度去考虑事件的本身,而是从感性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去欣赏作品的美,感受作品的魅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窦娥冤》的话,我们就不会去考虑这一番誓愿究竟会造成多少人的伤亡,究竟会造成多大的财产损失,而只会为她的悲而悲,为她的恨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