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干亲”是全国流行的一种保育习俗。在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在南方则称为“认寄父、寄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婴儿时期拜认的干亲可能是永久性的,终身保有这种关系,也有可能是临时性的,多则三五年,少则匆匆一晤,从此各不相干。
古代拜认干爹干妈的习俗,带有迷信成分。“拜干亲”的目的:一是怕孩子娇贵,不好养育,或是以前生子夭折,怕自己命中无子,借“拜干亲”消灾免祸,保住孩子;二是孩子命相不好,克父克母,借“拜干亲”来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为了让孩子好养,“拜干亲”一般都喜欢认儿女较多或贫寒的夫妻做义父、义母。因为儿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贫寒人家的小孩则不娇贵,容易养活。当然,也有两家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情况。“拜干亲”的习俗,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礼节习俗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既然要“拜干亲”,那么就得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父母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孩子准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
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过去,为了准备这些礼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去定做银碗银筷,或者到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失手打碎。
“拜干亲”这种保育习俗,尽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让小孩好养和顺利成长;起因相似,都带有较为浓厚的迷信色彩;情感一致,都富有极为浓烈的人情味道。新中国成立后,民间“拜干亲”的习俗实际上已经慢慢消失,并不需要特别的仪式,只需要简单的一捆猪脚和几束细面。
今日的认干爹、干妈已是旧瓶装新酒了,即抛弃了传统的迷信内容,是一种增强两家友谊的方式,干爹干妈可以协助孩子的爸妈共同教育培养孩子。有的地方的拜寄礼更是演变为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四川省广汉市,每年正月十六会在市内的房湖公园及金雁湖公园庆祝“保保节”,用“拉保保”(拜干爹)的方式乞求小孩平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