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千杯不醉”,是因为在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甜酒。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宋以前人们的主要饮用酒。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喝几杯酒就容易醉,而古人“千杯不醉”的原因了。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在人的大。
比如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鬯(chàng)”字,鬯就是一种香草甜酒,是用黍米加郁金香酿造成的;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醴,是带有饮料性质的甜酒。唐代人饮用的主要还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写诗说韩愈“近来韩阁老,疏我我心知。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户大”是酒量大的意思,这首诗大意是最近韩阁老您疏远我,我心里知道,这是因为您酒量大,嫌我招待的甜酒不过瘾;才气又高,笑话我写的小诗。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知道,唐代的酒度数不高。
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了白酒酿造法:人们将浓酒和酒糟放入蒸馏容器里面,容器下面加热后,水汽蒸腾上升,遇冷后,就会凝结成水珠,水珠汇集起来就是白酒。并说白酒“其清如水,味极浓烈”,意思是说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浓烈。
我们熟知的大文豪苏轼,有首词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的是中秋时在异乡思念他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前的小序说“欢饮达旦”,意思是他喝酒一直喝到早晨。但事实上,苏轼酒量很小,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望见酒盏就会醉;长大后,饮酒终日,也不能超过五杯。这里苏轼所说的酒,应该就是白酒,否则也不会这样不胜酒力。可见苏轼所说的“欢饮达旦”,未必喝了多少酒。
因此,“千杯不醉”这种说法,只适用于宋元以前的甜酒。宋元以后,白酒发明,酒精度数越来越高,几杯下肚,一些人就已经有醺醉晕眩的感觉,何况是千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