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刷发明之前,我国古人是如何清洁口腔的呢?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国就已经有了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记载。为了追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的“齿如瓠犀”(牙齿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的境界,古人常用盐水来漱口,以保持口腔卫生。如春秋时期的《礼记》中就载有:“鸡初鸣,咸盥漱”;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中也载有:“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
除了用盐水漱口之外,我国古人还采用咬杨枝的方式来清洁口腔。根据佛教经典记载,僧侣们“每日旦朝,须啮齿木,揩齿刮舌”,其中的“齿木”即杨枝。咬嚼这种杨枝,可以摩擦牙齿表面,祛除细菌,保持卫生。
佛经《华严经》上还归纳了嚼杨枝的几大好处,如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去齿垢、发口香等,这也许和现在嚼口香糖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古医书《外台秘要》上也载有人们咬杨枝清洁口腔的习惯:用杨枝将其一头咬软,蘸了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洁”。这种方法源于印度,印度人称杨枝为“齿木”。唐长安大荐福寺僧人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记载了杨枝“食罢去秽”。
除了咬杨枝之外,人们还因地制宜地找寻其他合适的洁牙材料,如柳枝、槐枝、桃枝、葛藤等。这些材料与杨枝一样,有苦、涩、辛、辣的味道,人们用“嚼”枝条的方法来洁齿。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人们发明并开始使用专门的刷牙工具。据考证,辽代应历九年(公元959年)就有了植毛牙刷,到赵匡胤建宋(公元960年)之后,史书上关于牙刷的记载就更多了。
如周守忠撰写的《养生类纂》一书中就载有:“早起不可用刷牙子(即牙刷),恐根浮并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可见,当时已从植毛刷发展到马尾刷。只是由于当时的牙刷粗制滥造,对清洁口腔的作用有限,所以人们比较轻视它。
到了元代,人们才渐渐开始重视使用牙刷,这一情形可由郭钰的诗“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值”中略窥一斑。而且,此时的牙刷已经是现代形制的牙刷:柄如短簪,由玳瑁制成,刷毛是白色马鬃,由白色丝线锁固在刷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