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人们如何画押?画押的来历是什么?
所谓“画押”,是指在文书、字画、契约上署名或者标记,也可称做“签名”、“签字”。那么,“画押”是怎么来的呢?
唐初,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曾下令不许群臣以草书在奏折上署名,但在其他文书上还可用草书署名。因为草书形体花哨,所以用草书署名又被称做“花押”。
到了宋代,人们在进呈公文时,文末大多不署名,仅写上本人的字,称做“押字”或“草字”。
“押字”一般都是正字体,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设计时一般遵循特定的比例。最初是在文人间开始流行画押,后来老百姓也开始模仿,出现了民间的“十”字押。在此之前一般用“指”押,就是将签押人的食指按在合约上,用笔记下食指指端和下面两个指节的位置(画三个道)。
而签署比较重要的合约时则用“掌押”(也称“箕斗押”)方式,即将整个手掌沾满墨迹画押。古代朝廷在犯人转移、关押、流放时,为了防止掉包,便强制犯人将大拇指沾上墨迹签押在交换文件上。后来,这种签押方式逐渐由官方流传到民间,只是有的老百姓由于忌讳(这种签押方式最初是用在犯人身上的)则采取了在画押的位置画个圈代表拇指押。
由于签名或押字不能适用于文盲,所以文盲也可以画圆圈代之。这就是“画押”,或称“画花押”。
据说,宋代的王安石是“画押”的创始人。他署名的习惯是只写“石”字,而且写了一横一撇之后,于撇中腰画一圆圈。可是由于他性子急,所画的圈一般不是很圆,而且非常潦草,因此有人私下里说他所写的是一个“反”字。
王安石知悉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就在把那个“口”字写成圆圈时尽量画得圆一些。后来有人仿效他,但把那一横一撇都省略了,仅剩一个圆圈,这就是“画押”的由来。
除了“画押”之外,古代还有一种“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即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从而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印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由于竹木简书信被纸张、绢帛逐渐代替才停止使用。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启示,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