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同一个动作吗?
在古代礼节中,有“拜”和“揖”两种方式,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载:“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行拜礼是要跪的。因为古人在汉代以前都是席地而坐的,行拜礼是极为方便的,直起身来做“长跪”姿态,就可以行拜礼了。
拜礼中还有一个“空首”礼,所谓“空首”礼,是指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称为“空首”,也称为“拜手”。“空首”礼是当时拜礼中最常用的一种礼节。
有时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两次空首礼,就称为“再拜”。如《仪礼·大射礼》:“公降一等,小臣辞。宾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
而“揖”则不同,“揖”礼也称拱手礼,是不必跪的,有“立而行拱手礼”之说。《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行拱手礼时,两手掌抱成拱形于胸前,身体略向前倾斜,眼睛看着对方,嘴里说着问候或祝福的话,有时手还要摇几下。最常见的形象就是某些孔子画像中,孔子所做的姿势。
由此可以看出,“拜”的礼节比“揖”的礼节要重,由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知道,这两种礼节所用的场合也是大不相同的。“拜”礼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比如臣下对君王行拜礼;而“揖”礼则多用于平辈之间,或是用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