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贴“囍”字习俗的由来?关于贴“囍”字的传说故事?
人们在举行婚礼时都会贴出“囍”字,以示庆贺。它饱含着“成双成对”的寓意,反映出人们希望好事成双的美好愿望。据考证,这种习俗自宋代起就开始流行,关于其来历还有着一段传说。
相传,23岁的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路过马家镇,暂住在他舅舅家。有一次他到附近的街上游览,看到有家门楼上挂着一盏走马灯,灯笼上题着一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一时没有对出下联,但仔细一想还是觉得这上联回环往复,很有趣味,便连连点头夸奖说:“好对!好对!”
王安石的话音刚落,从门里便跑出个老人家来,一把拉住他说:“你说这上联是好对,那就请稍等片刻,我马上禀告我家马员外。”
原来,这上联是马员外特地为他的独生闺女选择夫君而出的,已经悬挂了半年多,但没有一个人能对上来,所以马员外一家时时留心能对对的人。老人家见王安石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目光如炬,便断定他是一位很有才气的青年才俊,所以急忙把他留住,喜不自禁地要去禀报主人。但是因为王安石第二天就要参加考试了,所以没等老人家出来他就离开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上因交头卷而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传他面试。主考官指着一杆飞虎旗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命王安石马上对出下联。王安石立即联想到马员外的“走马灯”的上联,便来了灵感,以“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作为下联,顺利过关。
考试完毕,王安石回到舅父家,马员外家的那位老人早已在那里等候。老人家一见到王安石,便不容分说地把他拉到马员外家。此时,马员外早已备好了文房四宝,当即要求他对出下联。王安石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地对出了下联,马员外看后非常高兴。原来,王安石所写的下联正是主考官出来考他的上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马员外见他对得这么工整妥帖,便要招他为婿。王安石找舅父商议之后,就立即答应了这门亲事。
就在王安石和马家小姐举行婚礼的大喜之日,恰逢官差来报:“恭喜王大官人吉星高照,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御宴!”
都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至喜,如今,恰逢双喜临门,王安石自然是春风得意,当即提笔在大红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囍”字贴在门上。新娘子也喜不自禁地说:“王郎才学非凡,金榜题名,这是‘大登科’;巧对‘走马灯’,喜结良缘,算是‘小登科’。”有了新娘子的激励,王安石更是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又提笔写下一首诗:
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从此,“囍”字便作为新婚之喜的象征,一直流传至今。人们办喜事时,总要用它来表示喜意重重。
其实,王安石能够灵感爆发地创造了一个“囍”字,除了那天他的确是“双喜临门”外,也与他本身是古文大家有关。他在自己的著作《字说》里就解释了很多古文造字的方法。他认为“古人制字,定非无义(并不是毫无意义,凭空而来)”,如“鲵”字从鱼从兒,合是鱼子;四马曰“驷”;天虫为“蚕”。他自己所造的“囍”字,自然也是“定非无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