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为什么要守岁
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合起来就是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古人认为除夕这一天是一个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关于守岁的由来,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他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除夕不空锅”的来历
“除夕不空锅”说的是除夕夜里(也有说从除夕夜起连续三天),人们要在饭锅里放上些干粮或其他食品(一般放在箅子上面),称为“压锅”。表示去年的余粮能够存放到今年,意为年年有余,以此来祈盼来年生活富裕安康,温饱无虞。
关于“除夕不空锅”的来历,民间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前,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十分穷苦,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年除夕之夜,朱家又没有了过年的食物,老母亲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不由心生一计,不妨拉下脸来偷点东西回来吃。朱元璋想,村子里的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认识脸儿,不好下手,于是他走了三里地,好不容易才摸进了一家人的厨房。在厨房里找了半天,却很失望地发现,锅里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把那口空锅揭下来扛走了。
朱元璋扛着锅走到半路上,转念一想,我把人家的锅偷走了,人家怎样做饭呢?再说现在是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我这锅怎么卖呢?想来想去,朱元璋决定抄原路给人家送回去。
可这时,东方既白,天已经快亮了。朱元璋心头十分着急,万一给人发现了岂不糟糕?想到这里,朱元璋默默祈祷:“老天爷,让天再黑一会儿吧!再黑一会儿吧!”结果,天果然又黑了一阵儿,这样,锅就完璧归赵了。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之后,回忆起自己除夕之夜偷锅送还的经历,想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像他曾经一样贫穷,于是就下令全国上下,每年除夕之夜都不能空锅,最少要放上两个馍(五谷磨成面后做的干粮)。
为了让老百姓信服,他说这样,一来为乞丐准备了食粮,以防止他们把锅偷走;二来除夕把吃的放在锅里,就象征着年年有余粮,家家生活富裕,来年的生活会更好。自此以后,“除夕不空锅”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