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年糕源于何时
过春节时,我国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分为白糖年糕、红糖年糕、猪油百果年糕、枣子年糕、桂花赤糖年糕、水磨年糕等。
年糕作为春节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在早年,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之物,后来这一习俗慢慢演变,才成为了春节食品。据考古探测发现,中国大约在七千年前就开始了稻谷的种植。汉朝时,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据说年糕是从米糕发展而来的。
在公元6世纪,当时的《食次》一书中就载有米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糍,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后来,米糕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粉糕,即将糯米粒磨成粉制作而成。其做法是先把糯米制成粉,然后再用绢罗过滤,加水、蜜,再做成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
而年糕也多是采用糯米磨粉制作而成的,只不过名称不同。粉糕就是年糕的最初雏形。又因为糯米蒸熟后,有很强的黏性,所以年糕又称“黏黏糕”。不难看出,“年年糕”就是北方“黏黏糕”的谐音。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晚清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年糕的由来和传说
年糕到底始于何朝何代?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派大臣伍子胥督建王城。几年之后,王城完工,吴王命名为“阖闾大城”。
公元前484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夫差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一心想讨伐齐国,称霸中原。伍子胥屡次劝谏,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十分恼怒。
伍子胥预料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他悄悄地对几个亲信说:“将来如果我有不测,都城被围,民无所食,你们可去象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不久,奸臣诬陷伍子胥私通齐国,夫差不分青红皂白,赐宝剑一把,逼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一路势如破竹,把吴国都城团团包围。吴国军民被围困日久,城中粮绝,每天都有人饿死。这时,伍子胥的几个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去象门挖地,结果挖到了许多包裹严实的“城砖”。
原来,这些城砖都是用糯米粉蒸熟后压制而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韧,既可做砖砌城,又可充饥。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就这样,士兵和百姓靠着这些“城砖”,终于度过了劫难。
从此以后,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糯米粉做成“城砖”,供奉伍子胥,以表示他们对这位救命恩人的纪念。久而久之,这“城砖”便被称做“年糕”,形成了过年吃年糕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