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在不同朝代代表什么
三公是我国古代三个具有崇高地位与荣誉的职位和官位的尊称。对三公的称呼,历代差别很大。
周朝时,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都是宗族的长老,对中央政务负有全面指导之责,且负责指导、辅政、监护国王,在国王年幼时可单独或共同代行王权。
秦及汉初时,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他们分别是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的最高级官员。
西汉成帝以后,将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并以改称后的三大臣为三公,同行相权,并称宰相。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因尚书台上升为政务中枢,三公渐成虚位,仅“备员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除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外,其他朝代都沿袭了东汉的制度。隋、唐、宋、辽也沿东汉之制,但不常置,只用来作为安置老臣显贵的荣誉职。
明清时,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仅以最高荣衔加于某些大臣。
三公的演变揭露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现象:尽量保留原有的职衔和荣誉,但却以新的职官接管其实权而架空之,从而巧妙地防止位高权重之臣威胁和侵夺皇权。
九卿指的是什么
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合称。
“卿”为官名。周曾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前三卿专辅天子,后六卿分管政务,按其次序,相当于后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战国时期,一般以中央政务机关之首长为卿。秦以奉常(主管礼仪祭祀)、郎中令(主管宫外警卫)、卫尉(主管官内警卫)、太仆(主管车马)、廷尉(主管刑狱)、典客(主管内外客使)、宗正(主管皇族谱籍)、冶粟内史(主管盐铁钱谷)、少府(主管皇帝财产),这些机关首长为九卿。
汉承秦制,只是将奉常改为太常、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典客改为大鸿胪、治粟内史改为大司农。秦汉九卿,隶属宰相,在其指挥下负责执行政务,且参与朝议,职权较重。
魏晋南北朝大体沿汉制,梁时曾增设机关,置十二卿,虽然增太府、大匠,太舟三卿,但仍以旧九卿为骨干。
隋、唐、宋诸代,仍有九卿之称,其官署改为寺、监,增减裁并,变化颇多,因六部执行政务,九卿仅为中央办事机构的长官,且要受六部的指导。
明代九卿有大小之分,一般以六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主管监察)、通政司使(主管奏章)、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苑马(主管御马)、尚宝(主管印玺)六机关首长和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为小九卿。
清代则不把六部列入大九卿,除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之外,其余具体指某官并无明文规定。而小九卿则一般为宗人、太常、太仆、光禄、鸿胪五机关首长、詹事府詹事、国子监祭酒,左右春坊庶子、顺天府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