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招聘和选拔人才
招聘作为一项选拔官吏和征求人才的办法,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殷商。据《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到了周代,人才招聘开始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各方人才。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有的国家利用招聘办法取得贤才,使国家兴盛起来。著名的燕昭王求贤的故事,说燕昭王为郭隗筑宫,树立礼贤样板,卑辞厚币招聘天下贤才,招得乐毅、邹衍、剧辛等贤才。一时间,“士争趋燕”。此外,秦国大量从关东六国征聘人才,使得秦国强盛一时,终有灭六国之举。
两汉时期,人才招聘进入黄金时代,汉高祖发布诏令说:只要发现了贤才,郡守要亲自劝勉,驾车送至京师,如果不这样做,就要受免职处分。汉武帝即位之初,也下诏招聘人才,当时,应聘者达上千人。
汉代以后,在九品中正制度下,招聘制度开始徒具虚名。特别是在隋朝以后,科举成为主要选官办法,招聘制度渐趋衰微。但是仍有一些帝王,利用招聘制度延揽了一大批人才,如三国曹操、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特别是朱元璋,曾命中书省引拔卓荦奇伟之才,地方官选民间年25岁以上有学识有才干的人,荐举到中书省,与年老官员参用。洪武元年他还下诏“征天下贤才为守令”,“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指示有关部门“以礼聘致贤士”。
古代的“意见箱”与“检举箱”
在现代生活中,意见箱、检举箱等随处可见,也许你还不知道,这些东西并非是现代所独有的,它们在古代也有。
《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执政时,为了维护其统治、网络人才、广开言路,曾命工匠铸铜为“匦”。“匦”就是箱子、匣子。
这种箱子很特别,它四面都有开口而分类。东面名曰“延恩”,是专为那些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设的;南面名曰“招谏”,是专为评议朝廷政策得失的人开设的;西面曰“伸冤”,专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开设的;北面曰“通玄”,专为研究自然灾变及提供军事情报的人开设的。
“匦”铸成以后,武则天又责令正谏、补阙、拾遗(古代官名)专门负责。这种“铜匦”,实际上是几个作用不同的箱子的组合。其中的“招谏”一面,就很像现在的“意见箱”,而“伸冤”一面,又类似于现在的“检举箱”。因为事物的内容都要向分门别类发展,因此“铜匦”也逐渐分解开来,慢慢地演变成了“检举箱”、“意见箱”、“投票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