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为何又称“衙门”
“衙”字本为“牙”,“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
在古代,“牙门”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先秦时武将仪仗“像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用猛兽的爪牙来象征王者的武卫,取其勇武之意;除此之外,起初军事长官办公的地方常列饰有猛兽的爪牙,后来营门两侧干脆也用木头刻画了大型的象征性兽牙,于是便有了“牙门”,但并未成为官府的代称。
直至唐代,“牙门”才变为“衙门”,“衙门”也正式成为官府的代称。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学稍讹变转而为衙也。”由此可见,在唐朝,由于汉字的演变,“牙门”已变成了“衙门”,“衙门”也从此正式成为官府的代称。
到了北宋时,人们已普遍使用“衙门”一词了。
衙门有哪些职能
在平民百姓的眼里,“衙门”多是指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基层州县政府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能没有作详细的划分,常常是全县的治安、生产、税收、征兵、地方祭祀、传达御旨、陈情上奏、缉拿盗匪、衣食住行几乎全管。
可见,当时的县官也真是够累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