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通常采用的分析指标有以下三种。
(1)算术人口密度
算术人口密度又称绝对人口密度,简称算术密度,是指一个地区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通常用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来表示。算术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全世界算术人口密度平均值约为40人/km 2 。一般将大于100人/km 2 界定为高密度人口分布;25~100人/km 2 为中密度人口分布;1~25人/km 2 为低密度人口分布;小于1人/km 2 的则是无人区。
以算术密度作为衡量标准,全世界有5个人口稠密地区,分别是东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东亚:大约分布了1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5%。以中国为代表,包括日本、韩国。
南亚:大约有12~13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印度为代表,包括孟加拉、巴基斯坦。
东南亚:大约有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3%,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为代表。
欧洲:大约有8亿人口,占世界人口12.5%。
北美洲东部:大约有近2亿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
五个世界人口稠密区,三个集中在亚洲,一个在欧洲,一个在北美洲。其中三个亚洲人口集中区,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以精耕稻作(旱作)农业作为物质基础的,稻作农业的粮食产量高,土地利用非常集约。欧洲和北美的两个人口高密度区,则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
(2)生理人口密度
生理人口密度又称生理密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作为分析人口承载力的指标,生理密度比算术密度更能揭示出人口集聚的实际情况,可以用来衡量人口压力和人地之间的关系。以中国和印度为例,中国的算术人口密度为129,印度为313,中国的算术人口密度低于印度;但是中国生理人口密度为934,印度为559,中国高于印度。也就是说,中国虽然国土面积比印度大,但是由于山地多、干旱地区多、可利用的耕地资源少,自然资源条件反不及印度,人口压力高于印度。
(3)农业人口密度
农业人口密度又称农业密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人口与可耕地面积的比,可以反映区域农业的发达程度。比如,中国与印度的农业密度相比较,中国的农业人口密度为663,印度为374,反映出中国农业生产中的人口数高于印度,也就是农业的发达程度低于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