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感(移觉)的修辞手法?

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这种辞格经常应用在文艺语体中。

通感是建立在感觉移借和丰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之上的。借助感觉转移和相通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例如:

① 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② 那笛声里外,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例①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例②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听觉、嗅觉、视觉相融会,笛声撩人情思。

运用通感要注意的问题

(1)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例如:

③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上例作者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微风送来荷叶、荷花的“缕缕清香”,把无声的嗅觉变为美妙的听觉。

(2)运用通感修辞手法以自然巧妙为贵,使词语变异配用,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例如:

④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吴伯箫《歌声》)

上例中歌声是无形、无色、无味的,要辨识它不能凭借视觉、嗅觉和味觉,只能凭借听觉器官。作者把歌声比喻成有形的东西,不但能“摄下”“影片”,而且还可以“绘制色彩”“绘制形象”“绘制感情”,能“放映起来”。这就是借助了通感修辞方法,才把“歌声”刻画得如此具体生动,绘形绘声绘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31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