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评判品酒会的背景
“巴黎的评判”品评会的组织者是个英国人,他的名字叫作史蒂文·史普瑞尔(Steven Spurrier),是葡萄酒行业里泰斗级的人物。他是出于什么目的举办这样一场品评会呢?是不是故意给法国葡萄酒下套呢?故事得先从史蒂文的背景说起。他出身富贵之家,有钱有背景,家里人想让他从事高大上的职业,但是他对葡萄酒情有独钟,20多岁就走访了波尔多、勃艮第、德国、葡萄牙的葡萄酒产区。1970年,不满30岁的史蒂文来到巴黎,一心想开个酒窖做生意,他瞄准了英美两国在巴黎的使馆区。
史蒂文找店面花了些时间,最终他看上了一个好位置,这里恰好有一家经营葡萄酒买卖的玛德琳酒窖,店主是个寡妇,史蒂文跑到店里说他也想做葡萄酒生意,商量能不能把店卖给他。20世纪70年代的酒窖并非像今天这样高大上,这个店的经营主要是采购便宜散酒再装瓶卖出去,所以有很多搬箱子、灌酒的体力活。年迈的寡妇身体并不好,已是在勉力维持,确实有出售的打算,但一看这个年轻小伙儿没经验,又是个英国人,她不想这份家业转到不靠谱的人手里,所以拒绝了。史蒂文不肯放
弃,就想了个迂回的办法,他说:“我给你干半年活,随便使唤我,而且我一分工钱都不要,半年之后你再决定卖不卖吧。”店主最终被他的诚意打动了,史蒂文就在这个店里开始了打工的日子,虽然没有工钱拿,但干活很勤勉卖力,法语水平进步神速,对生意也有了更坚定的想法。半年以后,史蒂文顺利接手了这个店面,这天是1971年的4月1号。
史蒂文花了五万美元买下这个店。史蒂文如此一个富豪能屈尊在小店里干苦力,对葡萄酒的热爱和执着让人钦佩。史蒂文把目标消费者锁定在使馆区的商务人士和高端白领,中产阶级收入比较高,赚有钱人的钱更容易,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把之前的散酒生意停掉了。为经营好这个店,史蒂文聘美国人派翠西亚(Patricia)为助手,并成功地策划了“巴黎的评判”品评会。
确定了经营理念后,他们俩经常走访各大产区,一边学习,一边采购高品质葡萄酒,并想方设法做各种促销推广,包括在报纸上做广告宣传。一个英国人在法国巴黎做葡萄酒生意,有点新鲜,史蒂文逐渐吸引了媒体的注意,酒窖也慢慢有了知名度。
史蒂文来自英国上流社会,而且年轻时又酷又帅,很快融入了精英阶层的圈子。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史蒂文发现客户们对酒很有兴趣,也愿意购买,但是葡萄酒知识相当匮乏,这个市场空白促使他想提升客户的体验——他决定开始做葡萄酒培训。史蒂文的运气很不错,酒窖的旁边是个锁匠店,正好破产变卖了店面,史蒂文通过拍卖市场买下来装修成一个培训教室,这下子更吸引眼球了,这是巴黎历史上第一家民办葡萄酒培训机构,居然还是一个英国人开的!葡萄酒培训业务比史蒂文的预期还要火爆,不但有英国人和美国人过来学习,很多法国人也来学习。
我们中国人通常觉得法国人很懂葡萄酒,就像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都很懂茶一样,但是中国人虽然十有八九喝茶,其实真正懂茶的人是凤毛麟角。葡萄酒也是一样,喝得多未必就真的懂,说到葡萄酒的品种、产区、风土、历史人文、法律法规、品鉴,还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和积累。为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史蒂文和助手不断走访各产区,挑选有代表性的酒款,开发不同的课程,也不断想新的主意推广,俩人都是说干就干的角色,哪怕有时候想法很疯狂。
1972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造访法国期间,在英国驻法使馆宴请法国总统,晚宴用酒一出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女王用来宴请法国总统的居然是英国葡萄酒,那是史蒂文突破了物流、海关等层层障碍特意安排的,这让女王很有面子,也大大提升了史蒂文的名声。
其实早在1975年,史蒂文就组织过五大名庄1970年份的对比品尝,但当时只有侯伯王提供了酒样,其他酒庄没有理睬他。史蒂文一直想给客户惊喜,脑子里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法国名庄酒对决美国酒的想法,正是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
1976年,正值美国独立200周年,作为一个美国人,史蒂文的女助手派翠西亚熟知美法之间的历史渊源:从美国独立战争起,美法两国交情一直不错。如果没有法国人出钱出力,美国独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法国的拉法耶特(Marie Joseph La Fayette)侯爵,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最重要的将领,华盛顿的忠实战友。1876年,美国独立100周年,法国人送上自由女神像作为大礼。美国独立200周年,派翠西亚觉得应该借机搞点噱头出来,把法国顶级酒跟美国酒放在一起盲品对比,是个不错的宣传角度,或许也能多吸引些客户。抱着这样简单的想法,俩人迅速着手去准备,然而评比的结果和后续的影响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