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评判品酒会:准备过程很专业
法国名庄酒的准备并不难,但美国酒在当时的法国市场十分稀有,连知名的酒评家也鲜有机会接触美国酒,史蒂文对加州酒的认识也很有限,只是偶尔有美国朋友或业内人士带点样品尝尝而已,他决定亲自去美国选酒。史蒂文瞄准了加州的纳帕谷(Napa Valley),咨询了当时美国著名的酒评家罗伯特·菲尼根(Robert Finigan),这位酒评家于1972年自行出版了一份双月刊葡萄酒通讯刊物《罗伯特·菲尼根私家葡萄酒指南》,被认为是最早的葡萄酒品鉴权威之一,1976年的时候菲尼根如日中天。
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菲尼根作为葡萄酒品鉴权威的地位因自己的一次失误而被削弱。(当时的罗伯特·帕克默默无闻,但是帕克后来成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酒评家,而罗伯特·菲尼根在酒行业几乎销声匿迹。事情的原委是两个人对1982年的波尔多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帕克认为1982年的波尔多陈年能力极强,是个世纪好年份,菲尼根却嗤之以鼻,很多媒体和消费者跟从了他的建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罗伯特·菲尼根的判断错误,声誉一落千丈,他后来专职于美食写作和餐厅评论。)史蒂文拿着罗伯特·菲尼根建议的酒单,按图索骥,亲自到酒庄一一采购,这个过程相当低调,在品评会结果出炉之后,很多庄主根本不记得史蒂文来过自己的酒庄。
根据法国海关规定,每人限带一瓶酒入境,史蒂文总共采购了18款酒,每款两瓶,靠他一个人带不回来这36瓶酒。没办法,他还得找朋友帮忙。恰好旅行社的朋友带团去法国,旅行团中还包括一些加州酒庄的庄主,他们想去参观学习法国葡萄酒,行程中的一站是波尔多。整个旅游团加上史蒂文总共33个人,带了36瓶酒,虽然数量超过规定,但法国海关疏于检查,他们没被罚款就蒙混过去了。
5月上旬,史蒂文返回巴黎,这时距举办品评会的5月24号已经很近了,评委已经全部搞定,法国葡萄酒行业有头有脸的重量级人物会悉数到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史蒂文开始邀请媒体,他想扩大宣传效应,否则没人知道不就白折腾了,但热脸贴了冷屁股,一圈电话下来,记者们都认为史蒂文疯了,他们根本没听说过美国葡萄酒,认为美国葡萄酒根本不具备参评盲品会的资格,而且即使法国赢了也没什么新闻价值,于是纷纷推脱,大名鼎鼎的《费加罗报》《世界报》都不肯出面。
史蒂文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时代周刊》上,《时代周刊》作为全球性的报纸,在中产阶级当中非常有影响力,在法国巴黎也有分支机构,周刊的记者乔治是个美国人,在史蒂文那里学过葡萄酒课程,派翠西亚因着这层关系邀请了他。乔治接到邀请的反应与其他媒体一模一样,他并不想浪费时间在没新闻点的事情上,但因其办公室离洲际酒店也不远,最不济就当是品酒,于是就勉强应下来了。就这样,《时代周刊》成为了唯一的在场媒体,乔治以“Judgement of Paris”为题报道了这场品鉴会,短短的千字文章毫不起眼,但这篇唯一的报道改写了葡萄酒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