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评判品酒会:法国评委弄巧成拙
1976年5月24日,是一个让法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在这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九个法国评委陆续到达品酒会现场,大家互相寒暄,心情愉悦轻松。品评流程设计是很专业的,派翠西亚事先做了精心的准备,比如说美国酒跟法国酒的酒瓶形状有区别,为避免通过瓶子判断产地,她把所有的酒瓶都提前更换了。
酒的温度恰到好处,全程采用盲品,评委统一用二十分制打分,把每款酒的得分相加,最高者为第一,依次排名。
葡萄酒的打分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20分制,另外一种是百分制,20分制直到今天都仍是欧洲普遍采用的方式,百分制是由罗伯特·帕克推动的,有些产品写着“RP 97”,“RP”就是罗伯特·帕克的名字缩写,意思是帕克给这款酒打了97分。
三点多钟,评委们开始品尝白葡萄酒,史蒂文和派翠西亚也在其中,但为了避嫌,他俩的打分并不计入结果。记者乔治拿有一份标准酒单,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以职业记者的敏感性精确细致地记录了整个品评过程,出乎他的意料,评委们对酒的判断错得一塌糊涂。有的评委拿起一杯闻闻说,这款没有香气,肯定是美国酒了,乔治对照标准酒单一看,发现对方完全说错了,有的评委给一款酒说了很多溢美之词,认定其是法国酒,乔治撇撇嘴,又错了。几款过后,信心爆棚的评委们开始冒汗,他们压根儿分辨不出产地。
葡萄酒品鉴的正常流程是评委们从外观、香气、口感几个方面,对一款酒做出质量评定,然后打分。本是简单的评鉴,这次评委们却有了比较的心态,主观情绪影响了对酒的客观判断,大家逐渐背离了评酒的逻辑,不去客观地判断质量,而是陷入猜谜的游戏,白葡萄酒的品评就在这样的状态中结束了。
比赛间隙,史蒂文一个临时的决定让品评会又增加了不少戏剧性。品评会的场地是洲际酒店赞助的,只能在下午三点到六点之间的空闲时间用,晚上已有预订,客人会在六点前来做准备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在准备第二组品鉴的间歇,史蒂宣布了白葡萄酒的评分结果——第一名不是法国酒,而是来自加州的蒙特莱那(Chateau Montelena),让在场的评委大跌眼镜。九个评委中有六人把最高分给了这款酒,场面瞬间凝固了,评委们很难接受这个结果,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给了美国酒高分。
下一组品酒适时地化解了场面的尴尬,但评委们的心态更加扭曲了。在20分制里,一款没有明显质量缺陷的酒起码是12分起的,如果碰到酒坏了,比如说氧化或木塞污染,酒是可以更换的,况且当天的酒款各备了两瓶。评委们却给出了7分和5分这样的低分,还有两款酒只得到了2分,专业评委给出这么不专业的分数,实在不厚道。
但是,红葡萄酒这一组让法国人更失望了,红葡萄酒的最高分是鹿跃(Stag’s Leap Wine Cellars),又是美国酒!评委们并未对美国酒的惊艳而感到兴奋,相反,他们感到难以置信,郁闷和意外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场中甚至有评委不想承认结果,执意要回自己的打分。
若是评委们能保持客观,抱着专业的态度去品酒,或许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但他们没有想到,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时代周刊》的乔治以“Judgement of Paris”为题发表了文章,这篇不起眼的报道让美国先炸开了锅,大家争相购买打败法国名庄的这些品牌,这些酒价格猛涨并很快脱销。法国人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只凭这个事不能说明美国酒比法国酒好,媒体开始找各种理由进行反驳,比如说史蒂文和助手的打分没有统计进去,如果统计进去结果可能不一样。还有人说,法国酒陈年以后才好喝,参选的酒太年轻,显不出来法国酒的好云云。
但不可否认,媒体的反驳不但没起积极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此事被传播的越来越广,给美国酒做了极好的免费宣传。法国人觉得没面子,史蒂文便成了出气筒,他此后遭受了各种来历不明的攻击,他曾被某些酒庄拒之门外甚至遭到言语侮辱。1976年,美国酒名声大噪,这段故事后来也被搬到了荧幕上,电影《酒业风云》(Bottle Shock)反映的就是“巴黎的评判”的精彩故事。
2005年,记者乔治出版了《Judgement of Paris》一书,详细阐述了“巴黎的评判”的来龙去脉以及加州葡萄酒的发展历程,这本书也成为了解加州葡萄酒的必读物。我最早从网上买了一本英文版,后来买了繁体中文版,不过读起来比英文还吃力,因为文字是竖向排版的。后来我在纽约的二手书店见
到,花10美元买了第三本。2014年我随加州葡萄酒协会走访产区,与《LE VIN环球美酒》的主编高翔以及酒斛网主编梅宁博一起造访联合广场的圣弗朗西斯酒店,在酒店一层巧遇一个葡萄酒专卖店,店里摆着这本书的精装版,店里人告诉我们,作者前几天来过店里,在十几本书上签了名,我便又买了作者的亲笔签名版,这是第四本。这个店就是1976年获得白葡萄酒组冠军的酒庄——蒙特莱那的专卖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说不定也会有这种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