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禁酒令的背景大揭秘:清教徒其实爱喝酒
清教徒不但酿酒,而且喝酒,他们在这两件事上都是主力。当年清教徒们驾着“五月花号”往北美逃难的时候,船上就载着不少酒。到达北美之后,移民们不得不在陌生的环境里自给自足,在与大自然的对抗中,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几百年前没有冰箱和冷库,冬季很难挨,吃不完的水果和粮食都会拿来酿酒。
酒精是由糖分转化来的,粮食含有淀粉,淀粉可以转化为糖,所以理论上所有含淀粉的粮食和含糖的水果都可以发酵成酒精饮料。酒不但能保留粮食和水果的营养,还便于储存,于是,各种各样的物资都被拿来酿酒,比如玉米、大麦、土豆、南瓜、野生柿子,甚至玉米秸秆也不浪费。酒也五花八门,啤酒和苹果酒占主流,还有朗姆酒、威士忌、白兰地、蜂蜜酒等等。
早期的移民生活中,家庭妇女除了带孩子做饭,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酿酒,如果一个家庭主妇不会酿酒的话会被邻里嘲笑。由于缺乏干净的淡水,人很容易感染疟疾,移民们没有任何医疗设施,也没有药品,唯一的指望就是酒。酒不但能提供营养,还能杀菌,因此不只是男人要喝酒,女人和小孩也要喝酒,发烧发热需要喝点威士忌来缓解,酒还助消化、安抚神经、帮助睡眠。喝酒是早期移民日常的必需品,而且是天天喝、顿顿喝,人们不但在自己家里喝,各种社交场合都要喝,比如婚礼、比赛、选举、收获季节的庆祝活动,还有种庄稼、收粮食、盖房子、邻里来往,不喝酒就不像话,有了酒大家伙才能甩开膀子卖力气干活。
酒逐渐成了硬通货,甚至比钱还重要,有钱没物资等于坐在金山上饿死,移民必须得屯粮食屯酒。所谓“土豪”,就是粮仓最满、酒窖最大的人,若要炫富,比比酒窖的库存就好了。总之,清教徒们要尽可能地利用物资,要尽可能多地贮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