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葡萄酒发展历史:南非葡萄酒的崛起
进入衰退期后,南非酒农纷纷转行,鸵鸟毛在那时是个好生意,不少人转种苜蓿和水果喂鸵鸟赚钱。那些选择留在酒行业的果农,则开始种植高产的葡萄品种,比如神索(Cinsaut),一味地追求产量导致南非葡萄酒声誉越来越差。
1900年代,由于国内需求的低迷和国际市场关闭,南非葡萄酒严重过剩,酒农们只能心痛地看着酒被倒入河中。为调节供需,政府决定出手,1918年,政府出资建立南非葡萄种植者合作社(KWV),负责规划全国葡萄酒产量和最低保护价格,并鼓励和指导白兰地及加烈酒的生产,KWV在质量监管和定价方面显示了威信和作用,南非酒业暂时稳定下来。
20世纪九十年代,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宣告结束,重获自由的曼德拉致力于调解种族纷争,并积极恢复对外贸易,出口市场逐渐回暖,葡萄酒开始有所起色。开放的南非吸引了欧美诸国的“飞行酿酒师”,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帮助南非葡萄酒迅速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政府也与时俱进地做着调整,国企转为民营的KWV进一步焕发了活力,除了继续履行调控价格的职能以外,还大力鼓励革新和质量进步,酒农们努力学习新的栽培和酿酒技术,酿造国际品种,改善产品质量。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南非只有30%的酿酒葡萄用来酿酒,剩下的七成要么被做成果汁或白兰地,要么干脆扔掉,最近几年,这个比例已上升到了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