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苏格兰人,却极讨厌威士忌;他坐拥大量地产,却偏偏喜欢种葡萄酿酒;他既是澳洲“黑暗年代”的葡萄酒之父,也是新西兰的建国总督。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有着不寻常的一生,他便是被后人称为”澳洲葡萄酒之父”的詹姆斯·巴斯比(James Busby)。
死磕葡萄不拼爹
1788年,“第一舰队”登陆悉尼,带来了澳洲的第一批移民。不过,拓荒年代的日子极为难过,移民们遭遇了各种水土不服,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很难获得干净的淡水。于是,英国人招募人才去建设澳洲大陆,苏格兰工程师约翰·巴斯比(John Busby)决定来悉尼解决淡水供应的问题,他就是詹姆斯·巴斯比的父亲。当得知举家要迁往悉尼的时候,巴斯比只有21岁,他当时认为若是饮用水有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是葡萄酒。于是,年轻的巴斯比立马动身,花了几个月时间密集走访法国产区,学习葡萄栽培和酿酒,还收集了不少葡萄苗。1824年5月,当一家人来到悉尼时,巴斯比迫不及待地栽上了他带来的葡萄苗。
1825年,也就是巴斯比举家迁到澳洲的第二年,他出版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份葡萄酒指南,内含大量葡萄栽培和酿酒的实用信息。实际上,这是他前一年走访欧洲的笔记,绝大部分内容是在到达悉尼之前写就的,此时的葡萄酒之父仍然是个门外汉。巴斯比满怀憧憬,期待澳洲大陆成为新的葡萄酒天堂,但事与愿违,巴斯比的研究和实践遇到了障碍,悉尼的气候太潮湿,葡萄总是病怏怏的,葡萄酒在这里并不成功。
猎人河的发现带来了转机,英国人立刻派人着手开发,巴斯比也被赠予了那里的土地,成为坐拥3000英亩土地的大土豪,就位于今天大名鼎鼎的猎人谷(Hunter Valley)。猎人谷有多种土壤类型,也没有悉尼那般讨厌的湿度,或许这里是葡萄生存的好地方。1828到1830年间,巴斯比找了一批罪犯帮忙开荒拓地发展葡萄园,他将这片葡萄园命名为“Kirkton”——这是他在爱丁堡的出生地。巴斯比的投入终于有了回报,几年以后,他已是个葡萄酒行家,这让他信心倍增。巴斯比很照顾来此讨生活的英国老乡,他提供葡萄苗给大家,还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种葡萄,扶植了不少葡萄农成长。今天的猎人谷仍有那时传承下来的英国移民的酒庄,他们都曾受惠于巴斯比。
1830年,巴斯比再次回到欧洲,这一趟千里走单骑,他详尽地收集了500多个葡萄苗,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欧洲品种,甚至有些中东的古老品种。这是一次质的飞跃,让澳洲大陆有了真正高品质的酿酒葡萄,这批葡萄苗繁衍传播,从猎人谷传播到新南威尔士,再到整个澳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