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葡萄酒发展历史:马尔堡的第一株长相思
马尔堡地区的葡萄酒要追溯到1873年,大卫·赫德(David Herd)建立了马尔堡历史上的第一个葡萄园,他的本职工作是农场管理,而不是酿酒师,他每年只出产800升葡萄酒,但无疑是个好的开始。马尔堡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马尔堡,博岚歌酒庄(Brancott Estate)居功至伟。
马尔堡乃至新西兰葡萄酒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发生在1973年,蒙太拿酒庄(Montana
Wines,后来改名为“博岚歌”酒庄)的总经理弗兰克·宇奇(Frank Yukich)来马尔堡考察,他觉得这里极有潜力,必将诞生享誉世界的顶级美酒,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投资,但与弗兰克的态度相反,董事会却犹豫不决,弗兰克干脆自掏腰包付了1600公顷土地的押金。在弗兰克的坚持下,公司最终同意了这次投资,几天以后,这里的农场拥有者就换成了蒙太拿酒庄,他们栽下了马尔堡的第一株长相思。
1977年,蒙太拿酿出了高品质长相思,并且将品种标上了酒标,这在新西兰当属首例。20世纪80年代,马尔堡已经建起了几百公顷葡萄园,如今这里共有16000公顷葡萄园,出产的葡萄酒占了整个新西兰产量的一半以上。
自马尔堡长相思获得成功,这个波尔多的品种在新西兰便如鱼得水,成就了这个冷凉产区。2015年我造访马尔堡,博岚歌酒庄全球品牌大使Jim Robertson带我参观,最早的那片葡萄园如今已成为马尔堡的地标,每年都会举办马尔堡葡萄酒和美食节。不远处的山坡上,坐落着博岚歌的访客中心,里面不但记录着博岚歌的发展历程,还有一流的环境和设施,餐食和服务都很有水准,游客可以坐在窗边或者户外,俯瞰遍布四周的葡萄园,尽情地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即现在的欧盟),英国对新西兰的农业优惠政策宣告结束,失去了宗主国的庇护,新西兰出口大幅下降。遭此打击的新西兰人开始觉醒,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他们自力更生,努力振兴经济,葡萄酒也被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经过不懈的努力,葡萄酒不但已成为新西兰的新名片,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经济来源。
除了长相思之外,霞多丽、黑皮诺、雷司令在新西兰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新西兰的酒庄规模都不算大,但是精品酒庄不胜枚举,比如新玛利(Villa Maria)、云雾湾(Cloudy Bay)这样蜚声世界的品牌,还比如维诺堤玛(Vinoptima)酒庄,庄主坚持四十多年只酿造琼瑶浆,可谓是把这个品种做得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