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有什么不同?

语言中大多数词是多义词。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中,有一个是它的本义,其他义项都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如“月”的本义是“月亮”,其他义项如“计时单位”“每月的”等都是从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

1. 本义

本义是有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这个词产生其他意义的基础。如“轨道”的本义是“遵循法制”,《汉书·贾谊传》:“乐与今同,而加之诸侯轨道,兵革不动……”

很多词的本义已经消失,在一般词典中也不再把它列为义项。如前面所说的“轨道”。但在阅读古籍时,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这可借助工具书,如查阅《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等辞书。有些词的本义保留至今,但已不能独立运用,只作为语素义义项存在,出现在所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如“兵”的本义“兵器”,还存在于成语“短兵相接、秣马厉兵”等之中。有一部分词的本义,到现在仍然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就一致了。如“割”的本义是“用刀截断”,《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这一本义也是“割”的基本义,现在我们还常说“割麦子、割肉”。

2. 基本义

基本义是多义词在现代最为常用、最为主要的概念意义。

有的词本义和基本义一致,如“老、圆、浪花”。也有很多词,本义和基本义不一致,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基本义是“士兵”;“强”的本义是“弓有力”,基本义是“力量大”。因此,所谓基本义是就应用而言的,而不是就来源而言的。

词的基本义是词义义项,不能是语素义义项。在现代汉语的语文性词典中,基本义一般列为第一义项,也有少数词典把本义列为第一义项,第二义项才是基本义。

3. 引申义和比喻义

语言系统的矛盾之一来自符号的有限性和语义的无限性,随着人们认知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探索的不断深入,语言系统通过比喻、引申等方式,使旧有词的意义适当增加,形成了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1)引申义

引申义就是通过引申方式发展出来的意义。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本义、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另一种是从引申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列“烧”的义项:

[1] 动 使东西着火:燃~︱~毁︱~煤取暖。

[5] 动 发烧:他现在~得厉害。

[6] 名 比正常体温高的体温:~退了︱退~了。

其中义项[1]是“烧”的基本义;义项[5]是从[1]发展而来的,是引申义;义项[6]是从义项[5]发展而来的,是从引申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

(2)比喻义

比喻义就是用词的本义、基本义或引申义来比喻另一事物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如“迷雾”本来是指浓厚的雾,后用来比喻使人迷失方向的事物;“梦话”本义是“睡梦中说的话”,后用来比喻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话;“网”的本义是“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引申义为“用网捕捉”,其比喻义“像网似的笼罩着”跟引申义在形状上相似,都是用网一样的东西围绕某物。

引申义和比喻义的界限有时比较模糊,要严格区分这两种意义有时也是比较困难的。习惯上下列情况算比喻义  :

第一,原义项所指示的对象是具体的,往往是有个体存在的;比喻义所指的对象是抽象的,往往是无个体存在的,同原义有某种相似之处。如“高峰”的基本义是“高的山峰”,是具体的、有个体存在的事物;其比喻义“事物发展的最高点”则是抽象的、无法指出其个体存在的,同基本义有某种相似之处。

第二,原义项所指的对象和比喻义所指对象性质悬殊,很容易使人感到是一种比喻。如“放炮”的基本义是“使炮弹发射出去”,其比喻义“发出猛烈抨击的言论”,二者性质悬殊。

总之,词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及比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义是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的基础。这要求教师在教多义词时,正确把握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掌握词义,而不应把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孤立开来讲。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36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