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义的理据是什么意思?

词义的理据就是语言中表示事物、现象的词的构成依据,是事物现象的得名之由。如“蝈蝈(事物)”之所以叫“蝈蝈(名称)”,是因为这种昆虫的叫声是“guōguo”,因此人们就根据它的叫声来为它命名,这就是“取声命名”。又如,“人的容貌”之所以可以叫“眉目”,这是因为“眉(眉毛)”和“目(眼睛)”是显示人的容貌特征的重要部分,人们就用它们作为整个面容的名称,这是部分代替整体的表示方法,即借代法。

在语言的发展中,很多音译的外来词都被意译词取代了,其根本原因就是音译外来词在字面上看不出理据来,不容易为人接受,被淘汰就非常自然了。如“科学”代替“赛因思”,“民主”代替“德谟克拉西”,“水泥”代替“士敏土”等。

同一事物有时有不同的名称,或先后有不同的名称,其原因就是词义的理据差异造成的。不同的人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给事物命名的依据也就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来指称的现象。如,“自行车”又叫“脚踏车”和“单车”。“车”表示是一种车辆;“自行”表示这种车的动力特点,指不用别的动力,(靠人力)车本身可以行动;“脚踏”表示这种车动力产生的方法,是用脚踏使车前进;“单”则表示了这种车的使用特征,也就是这种车往往是一个人单独使用。三个名称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反映,显示出了不同的词义理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分析词义的理据实际上就是分析词的语素义和词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关系。“蝈蝈”是由一个语素构成,其语素义表示的是蝈蝈这种昆虫的叫声,于是用这个叫声作为这个事物的名称。“眉目”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眉”表示眉毛,“目”表示眼睛,就用这两个语素所表示的脸上器官的名称作为整个面容的名称。因此分析词义的理据,其基础工作就是分析语素义和词义(词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关系。

词义的理据分析可以使学习者明白词义得来之由,明白语素义与词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的兴趣。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36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