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因何变成了奇异果
新西兰的海洋性气候虽然温和,但阴沉多雨,对农牧业发展是很大的挑战。新西兰人并没被这些不利因素难住,他们的成功不仅有葡萄酒,猕猴桃在新西兰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的一些葡萄酒上的启示。
当我们提及某国人时,国家名字后面加个“n”或者“er”“nese”来代表这个地方的人,比如美国人叫“American”,澳洲人叫“Australian”,纽约人叫作“New Yorker”,上海人、广东人叫作“Shanghainese”“Cantonese”。新西兰人不是这样,书面上虽然常写“New Zealander”,但新西兰人更喜欢自称为“Kiwi”。Kiwi,是新西兰独有的奇异鸟(Kiwi),这种鸟是新西兰的国鸟,只在新西兰僻静的丛林里才能见到,非常稀罕。
新西兰猕猴桃的祖先来自中国,1904年由湖北宜昌传入新西兰北岛,这里有适宜的气候和光照,土壤中的火山灰提供了肥料,猕猴桃在此不断被驯化和改良,获得了新生。猕猴桃到了新西兰之后的半个世纪里,一直被称为“中国醋栗”(Chinese Gooseberry),新西兰人觉得自己的出口产品叫中国名字,似乎有点不合逻辑,应该取一个更本土的名字。因为Kiwi鸟也有猕猴桃那样毛茸茸的外表,身体也是圆圆的,颜色也接近,于是就把猕猴桃命名为“Kiwifruit”,奇异果(kiwifruit)的名字从此传开。蒂普基(Te Puke)是新西兰的“奇异果之都”,出产全国70%的猕猴桃,也是新西兰最富裕的小镇。每年9月,这里都会举办隆重的猕猴桃节庆活动,除了猕猴桃鲜果之外,这里还经营猕猴桃汁、果酒、护肤品等延伸产品。Kiwi360是蒂普基最具盛名的旅游休闲去处,那次我从瓦卡塔尼自驾回奥克兰的路上,中间特意取道蒂普基去Kiwi360。那里的大门口有个巨大的猕猴桃招牌,进去后坐电瓶车兜一圈,大约半个小时,不仅有满园的猕猴桃,还有各色果树,导游带着水果刀,时不时切开现采的新鲜水果给大家品尝。猕猴桃的介绍牌上,毫不避讳地提及奇异果的祖先来自中国,一颗种子成就了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这仿佛是一个传奇故事,但故事的背后是新西兰人的勤勉和创新。
如今,中国乃至全球的猕猴桃市场,都会看到ZESPRI(佳沛)的LOGO,这个品牌担负着新西兰猕猴桃在全球的行销,占据了国际市场90%以上的份额。中国虽是猕猴桃的故乡,但中国猕猴桃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几乎是零。我是在陕西上的农业大学,学校附近就有猕猴桃园,2000年前后,产量严重过剩,花一块钱能买四五斤。我也曾亲眼看见过果农给猕猴桃刷膨大剂的场景,那种树结出的果实个头很大,但平淡无味,果农一味追求产量,不注重品质,更没有品牌意识。新西兰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出产好酒并不在于昨天的历史有多长,而在于今天干的活有多细。新西兰的猕猴桃和葡萄酒都能在短期内成功,我们咋就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