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基本词汇有什么特点?

属于基本词汇的词,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

第一,稳固性。这些词存在的时间很长,在长时间中它们所标志的事物和概念极为稳定。如“山、水、天、地”等,从古代一直使用到今天,而且还会继续使用下去。

第二,能产性。这些词是构成新词的基础,而且构词能力很强。如用“水”构成的词,就有“水笔、水表、水分、水平、潮水、洪水、淡水”等100多个。

第三,全民常用性。这些词所表示的都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现象和人们交际时最需要的概念,所以流行地域广,使用频率高,为全民族所共同理解和使用,它们不受阶级、行业、地域、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以上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的一般观点,但如何运用这三大特点来确定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却是个棘手的问题。

很多学者认识到“能产性”并不符合汉语词汇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不少虚词。很多虚词如“很、呢、都”等就不具备能产性的特点,但我们不会否定这些虚词具有稳固性和全民常用性。像“桌子、头发”等实词全民常用性和稳固性显著,但构词能力却很弱。所以能产性只是基本词汇的一般性特点,不能作为判定基本词汇的依据。

也有学者强调用普遍性或稳固性来确定基本词汇,但多年来这方面的论述有较大的分歧,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汉语基本词汇的全部统计数据,现代汉语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论著在描述基本词汇时大多只是列举一些例词。

这种情况的出现跟语言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汉语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汉语词的形式从以单音节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节为主,并且产生了许多三音节以上的词语。汉语的发展经历了社会文明的不同阶段。在各个阶段中新事物不断出现,新概念新观念不断产生。就一个时期来说,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反映最重要的事物、最重要概念的词语有很大差异。有许多单音节的词,在后代用双音节的词来代替,但在构词时,人们往往不用双音节的词作为构词成分构词,而继续用同双音节同义、近义的不成词语素或活动力减弱的语言单位构词。”因此,“机械地应用稳固性、普遍性、构词能力三个标准来确定不同时期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必然产生种种矛盾”  。

我们认为,“可以吸收基本词汇这个概念提出的重要特征来分析汉语词汇。根据汉语的实际和应用的需要,提出一些理论上应用上都有价值的词汇划分”  。对汉语教学来说,常用词和非常用词就是具有应用价值的词汇划分,那些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的常用词就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38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