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起源的学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关于杜康造酒的说法,有这样一句记载,“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魏武帝乐府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自此之后,杜康造酒的说法就广为流传了。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
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细的记载。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与关中平原交接处。因流经县治的一条河河底多白色石头而得名。白水因有“四大贤人”的遗址而名蜚中外:
一是相传为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武村;
二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制瓷器;
三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发明者东汉人蔡伦,也在此地留有坟墓;
四是相传为酿酒的鼻祖杜康的遗址了。
“杜康,字仲宁,相传为陕西白水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存在的小村庄,西距县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100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杜康泉”。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
史籍中还有少康造酒的记载。少康即杜康,不过是因年代不同的称谓不同罢了。那么,酒之源究竟在哪里呢?劳动人民在经年累月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制造酒的方法,经过有知识、有远见的“智者”归纳总结,被后人代代相传。这种说法是比较接近实际,也是合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