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语词汇的产生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单纯词以及意义单一的词,用什么音表示什么意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本身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在汉语中,人们把地面以上高远广大的空间叫做“天”,把踩在脚底下的物质叫做“地”,如果我们的祖先将这二者颠倒过来,那么今天我们就称“天”为“地”,叫“地”为“天”了。又如汉语的基本词“太阳”与对应的英语词语sun发音不同,但意义相同,音与义的结合完全是无理据的。

另一方面,语言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汉语中“蝈蝈、蛐蛐”等词就是根据动物的叫声来命名的。语言中大量的复合词是由语素作为构词成分构成的,语素与语素之间的相互组合是非任意的,是可以论证的。如用“飞机、水牛”给有关事物命名时,就选择、抓住了这些事物的某个突出特征来作为命名的根据、理由。历史上很多音译的外来词后来都被意译词所取代,根本原因就是音译外来词在字面上看不出任何理据性,不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逐渐被淘汰就非常自然了,如“赛因斯”被“科学”取代,“麦克风”被“话筒”取代等。

由此可见,词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对立统一的。任意性是词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手段。在词汇教学中,充分利用词汇的理据性,可以更加清晰地解析词义,使学生更快地理解和记忆词语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38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