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学(传统语言学)时期的发展特点

通常把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以前的语言文字研究称为“传统语文学”或“传统语言学”。

一般认为,传统语言学有三大发源地,即古代印度、古希腊罗马和古代中国。也有人认为有四大发源地,即包括古代阿拉伯。各国的学术传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的借鉴尤其是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很少。尽管如此,仍然存在许多共性:

(1)历史悠久,各自独立。传统语言学持续两千多年,18世纪末以前都属于这个时期。公元前4世纪,印度学者巴尼尼(Pānini)的《梵语语法》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书于约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的《尔雅》是世界上第一部语义分类词典。欧洲从18世纪末开始基本转入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而中国没有这个时期。这个传统在中国一直延续到清末,因此中国的传统语文学要比欧洲长一个世纪。

(2)语义中心,解经致用。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主要是给古代的经典文献作诠释和评注,以便让人读懂。中国“小学”的三个门类,都是为语义服务的,语义是整个语文研究的“靶心”,文字学据形(字形)析义,音韵学“因声求义”,训诂学直接通义。即使对虚词的阐释,也是以顺通语义为目的。强烈的语义旨趣与读书解经的实用目的密切相关。中国的语文学主要是因解读儒家经典著作而兴起,印度的《梵语语法》也是为解读佛教经典文献《吠陀》(Veda)服务的。

(3)重视文献,轻视口语。侧重书面语研究,研究范围多局限在经典文献,对活的口语研究甚少。扬雄的《方言》倒是个例外,在2 000多年前,扬雄就对汉语方言进行了调查和整理工作,确实了不起。但总起来看,对这种鲜活语料的研究少之又少。

(4)学科不独立,方法不系统。这时期的研究一般说来比较零散,只涉及一种语言的某些问题或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不全面也不系统,很少考虑建立完整的体系;没有形成属于语言研究的特有的一套方法,多为直观感悟式研究,有的只能说是体会,具体使用的方法散见于各处,没有从方法论的角度加以总结、推广。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由于以上特点,这时的语言研究习惯上称为“语文学”。有人认为,称“语文学”有贬低的意思。但我们认为,语文学也是语言学的一部分,称“语文学”是为了彰显它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435.html
返回顶部